首页>
根据【作者:,清,蒲松龄,张兴东 】搜索到相关结果 358 条
“花凋”: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命运解读
作者:
杨爱林
何清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长
张爱玲作品
空洞
女性形象
疯狂
描述:
张爱玲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对女性命运、女性自身的成长与成长条件进行了探索。不论是艺术品中的描绘,还是现实中女性的体验,女性命运都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论文探究、解读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命运,并由此引发对当今女性相关问题的思考。
西施浣纱
作者:
王德清
冷新华
来源:
歌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韵
故事
女性形象
中国古典
西施
描述:
中国古典故事为千古东方美韵增辉,一撇一捺的诉说,诉说着中国女人的美丽,挣扎,自由,梦想。透过这些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女性的善良魅力。其中四大美女几乎家喻户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们的荣辱紧系着当时国家的命脉,百姓的幽幽性命。解读研究她们,方向远比距离重要。
《飘》中之斯嘉丽性格分析
作者:
张旸
赵清丽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女作家
时代背景
经典名著
生活
性格分析
内战
女性形象
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英文小说《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的经典名著,中文含义为"随风而逝",于193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描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代背景下的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斯嘉丽是小说中最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角色之一,性格具有多面性,她既平凡普通而又非同寻常。她平凡普通,是因为她如同众多少女的性格一样,热情开朗、多情浪
五四“爱美剧”中的“新女性”
作者:
周成华
姜丽清
来源:
戏剧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瑞
中国现代话剧
社会问题剧
男性话语
新女性形象
田汉
五四启蒙
话剧运动
女性解放
易卜生
描述:
在"爱美剧"运动中,第一次出现了男女合演——由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惟一的女学生吴瑞燕演陈大悲《英雄与美人》中的女主角,这是话剧运动在女性解放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令人称道的是,"爱美剧"中还塑造了许多"新女性"的形象,这些"新女性"既代表了五四启蒙文学的女性解放成就,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五四启蒙文学对女性的遮蔽。一、刚刚觉醒的新女性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影响,民众戏剧社的作家们也试图以"提
海明威短篇小说里的女性意识
作者:
石广清
张敬品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
意志
女性意识
描述: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构筑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但评论家对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却颇具争议。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会发现海明威是个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尽管他作品中女性的地位显得不太重要,却个性鲜明。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里的女性形象,解读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周永清
何平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鲁迅作品
封建统治
祥林嫂
审美意识
《孔雀东南飞》
封建文化
封建思想
女性形象
“无物之阵”
描述:
解读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我不是潘金莲》:女性之困境生存之荒谬
作者:
清风朗月
来源:
南腔北调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作家韩寒曾说,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生活的戏剧性超过了小说的虚构.他没有想象到更加神奇的事,真实生活和虚构故事中的女性人物,都被贴上同一个污名化的女性标签,并且在不同的维度空间里,两个故事几乎同时上演:在银幕之中,由冯小刚导演、范冰冰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不仅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而且被评论者认为"很可能是2016年最重要的中国电影";在银幕之外,一个W姓男星的婚变事件,通过社交媒体的发酵和全民沸腾式的道德审判,竟然演变成一场舆论关注、公众参与的社会事件,据说,被讨伐的对象是一个"潘金莲"式的现代
《唇齿殇》:牙痛意象折射下的女性众相
作者:
陆文清
肖立青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唇齿殇》
牙痛
女性
描述:
小说《唇齿殇》在叙述一个城市以及一个家族跨两个世纪沧桑变迁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丰富的女性情感世界。通过频繁使用的牙痛意象,透视出女性人物曲折坎坷的爱情命运和鲜明的个性形象。
东北作家群的女性研究
作者:
汪诗滢
汪诗清
吴潇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北作家
女性
描述:
从近代以来,一些女性作家用她们细腻的笔法不断的探索着中国女性的出路,让在两千年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开始发现她们是作为与男人平等的存在,可以拥有社会上的一席之地,而不再是“人下人”的“非子”处境和被人为规定和言说的“他者”的身份。全文旨在通过对对东北女作家中的两位女性作家:萧红、白朗的创作类型和目的以及意义的同于不同进行分析,以期折射出东北女作家群体在沦陷区的整体创作情况,并透过她们的作品,我们以一斑而窥全豹般的探索着在东北沦陷时期,这群身体羸弱的女作家如何担当起了社会责任以及她们对于女性创作这条道路的不平凡的
“他者”辩证法与疾病譬喻——《离乡病》中横贯身体、政治文化的话语模式简析
作者:
初清华
汪梦妍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模式
政治文化
辩证法
“他者”
离乡
疾病
中国文化研究
CULTURE
描述:
《离乡病:现代中国的文化、疾病、以及国家改造》(Homesick:Culture,Contagion,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于201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美国杜克大学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女性研究与影像艺术研究的罗鹏(Carlos Rojas)教授,继专著The Naked Gaze:Reflections on Chinese Modernity(《裸观:反思中国现代性》,哈佛,1998)、The Great Wall:A Cult
<
1
2
3
...
31
32
33
...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