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七年”小说的爱情模式略谈女性生存
日期:2017.11.24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王琨
【刊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摘要】在"十七年"小说中,集体话语的权威日渐统领于小说人物塑造的细枝末节,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消逝于带有政治性与概念性的符号图解之中。而在以男性作家为中心建构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女性人物开始确立自我主体意识,拓展属于她们的言说空间,从中可以内观到女性在独立于意识形态符号下可喜的生存空间。但这空间是狭小的,一部分原因是男权话语的钳制,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女性自身对个人主体性的主动贡献。
【年份】2013
【期号】第5期
【页码】56-60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
【全文挂接】读秀地址
【全文挂接】发现地址
相关文章
- 1、政治规约下的“日常生活”呈现:从女性人物角度解读“十七年”短篇小说 作者:王晓庆 年份:2012
- 2、“女菩萨”形象探析——以《绿化树》、《荒山之恋》为例 作者:孙华宇 年份:2016
- 3、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模式分析 作者:吴小平 年份:2011
- 4、张资平情爱小说模式及价值新论 作者:王灵艳 年份:2013
- 5、“窑变”中的女权意识:观豫剧现代戏《香魂女》 作者:谭静波 年份:2001
- 6、试论《三言》中爱情小说的时代特征 作者:潘晓娟 年份: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