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混合剂―残雪小说女性形象类型分析
作者: 王卓慈   赵娟茹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颠覆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作为女性作家,残雪的小说中不自觉地体现着女性的理念。但是残雪又不同于其他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避开了以往女性的创作模式,以怪诞的女性感觉、体验和幻觉,消解了传统的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女性想象,创造了一个充满梦幻的诡秘的女性世界。残雪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恶魔式母亲、复仇式女性、圣洁化女神。通过这几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将男权主义的中心话语和审美趣味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打破了“母性神话”,显现了女性自我的主体意识。残雪的女性形象设计是和残雪关于女性的自我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其女性主义观
论晚清社会小说的解构主义审美理想
作者: 王晓岗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小说   解构主义   国家想象   以吏为师  
描述: 晚清社会小说全面否定封建价值体系,扫荡整个封建官场,解构以吏为师的观念,消解政治小说国家想象的热情,描绘新型女性形象,颠覆男权思想,嘲讽新派人物,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美学特征。但社会小说陶醉于解构的快意之中,对于建构新的理想则显得力不从心。
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的性别政治
作者: 乔春雷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浪漫之爱   “革命+恋爱”模式   革命女性   悲悯与同情   性别政治  
描述: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戴着镣铐跳舞的女人:张资平小说《苔莉》中的苔莉形象研究
作者: 岑小双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意识   张资平小说   苔莉   传统思想   二重性  
描述: 张资平多产高量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形象几乎贯穿于其作品始终,也饱含了张氏对女性命运的认识和关怀。细读长篇小说《苔莉》,剖析隐含在女主人公苔莉性格中的两组矛盾对立因子——追求恋爱婚姻自由与主动依附男性、"五四"新女性现代意识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牵制之关系,可以对其悲剧人生以及觉醒女性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路作出有意味的探究。
牺牲、救赎与自我——女性哥特文学再认识
作者: 王昀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哥特文学   自我   女性主义   性别角色  
描述: 哥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通常是恐惧的亲临者甚至是牺牲品,而女性哥特文学以建立女性自身价值标准为目的,女主人公通过救赎男性人物从而达到自我拯救,实现自我,是对性别等级和男性控制文化的挑战。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