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受众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国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受众   大众传媒   女性形象  
描述: 着眼于女性受众的权益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本着媒介的社会责任和自律原则,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应该从片面走向完整,从矫情走向平实。媒介在赢利至上的市场规则下,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
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探析:以1950及1960年代乡村小说中的情爱叙述为考察中心
作者: 谢刚   江震龙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立波   情爱叙述   深层创作心理   女性  
描述: 女性形象及情爱叙述是周立波小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小说中女性母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及"象征父亲"的威慑性在场,反映出作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文本隐伏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动机,两者建构的主题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洞悉,有利于明晓周立波小说复杂性特征的根源。
打不破的魔咒——论动画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女性寓言
作者: 徐静静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话语   《怪物史莱克》   颠覆性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分析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女主角菲欧娜公主及其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与传统经典童话文本(含动画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指出菲欧娜女性形象的颠覆性及这种颠覆的不彻底性。本文认为,作为一名追求爱情自主的女性,菲欧娜公主仍无法摆脱男性话语的魔咒。
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形象
作者: 张毓文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者   小资产阶级   革命分子   知识分子形象   茅盾小说   大革命时期   知识青年   时代女性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自我主义  
描述: 一在茅盾的小说,特别是他的早期小说中,有一群“很惹人注意”的“特异的女子”,这就是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娴娴、梅行素和话剧《清明前后》里的黄梦英等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不是“大勇者”或“真正的革命者”,而是“不很勇敢、不很彻悟者”。她们虽然“不是革命分子,然而也不是浅薄的浪漫女子。”人们之所以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主要是因为她们都是被“五四”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以后走向不同道路的女
打不破的魔咒
作者: 徐静静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分析动画片《怪物史莱克》的女主角菲欧娜公主及其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与传统经典童话文本(含动画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指出菲欧娜女性形象的颠覆性及这种颠覆的不彻底性。本文认为,作为一名追求爱情自主的女性,菲欧娜公主仍无法摆脱男性话语的魔咒。
欲望与“自救”——郁达夫小说的两性意识
作者: 白薇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态心理   女性形象   两性观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 ,探讨其小说的两性意识的病态特征及寻找精神出路时所陷入的误区 ,并以此作为把握郁达夫小说抒情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我们疏理其小说风格演变提供部分内在依据
於梨华小说的女性作家气质
作者: 韩伟岳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女性美   女性作家   女主人公   於梨华   女性心理   男性气质   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女性文学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正如美学中的阴柔与阳刚相对,优美与崇高互补一样,女性文学的纤巧、柔和、细腻与男性文学的雄浑、刚健和粗犷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调剂,在文学大舞台上演奏出一幕幕优美的二重唱。於梨华就是在这舞台上唱出了一曲曲优雅歌声的出色的一员。
从《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作者: 黎会华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他者   父权文化   女权主义  
描述: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因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恶之花》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 周红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恶之美   《恶之花》   波德莱尔  
描述: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其名播遐迩的诗集《恶之花》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恶之美"。
王西彦早期小说创作中的恋母情愫
作者: 刘剑虹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群体   中国社会   作者   创作道路   小说创作   母亲   三十年代   个人风格   女性形象   恋母  
描述: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文坛似乎于突然之间崛起了一个青年作家群体,他们“生机勃勃,富有潜能,与变动着的中国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一出手就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而且每一个都年青得让人嫉妒”。王西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佼佼者。王西彦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1930年初中毕业前夕创作的短篇习作《人生之谜》。它的价值在于作者无意中给今后的漫长创作道路,划定了一条方向线—探索普通人的人生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