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
作者: 周春英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作家,高举“妇女解放”的大旗,关注妇女命运,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以往的研究成果多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形象,重视她们所受的阶级压迫,很少关注这些女性内心自主反抗意识的萌动。其实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压迫者,她们也有一些主动的反抗意识和行为。文章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些意识和行为进行剖析。
“被凝视”的女性——论银幕女性形象的“他塑”
作者: 吴颖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他者   影视服饰   女性  
描述: 纵观近些年的国产大片,女性服饰造型的性感暴露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男性作品中。透过这种服饰表象发现,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常是男性按照自己偏爱的类型幻想出来的"他者"。作为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银幕女性不可避免地沦为了男性欲望的"凝视"客体。
民俗观照下的现代文学女性书写——基于江南作家群的文学考察
作者: 毛海莹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作家   现代文学   民俗   女性书写  
描述: 现代文学江南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江南乡村女性民俗形象,并将婚姻、生育、信仰等民俗巧妙渗透于女性形象刻画之中.对女性的发现与民俗的书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文学江南作家对吴越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与承继,另一方面也可透视现代文学江南作家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之根.
从田小娥形象看陈忠实对宗族文化总体性的拷问
作者: 张蒲荣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田小娥   《白鹿原》   形象内涵   宗族文化   总体性  
描述: 田小娥是陈忠实构思《白鹿原》首先"跳出"的人物形象。作者一方面同情田小娥"原欲"的抗争性和悲剧性,以"反向写作"回应县志中"贞妇烈女的事迹和名字";一方面通过鹿三、白嘉轩、高玉凤,实现对田小娥的纵深"否定"。这种矛盾心态与挖掘"民族秘史"的写作目的相互作用,使田小娥形象形成四种基本内涵:被歧视的"工具"(弱女)、大胆追求感性快乐的情感主体(欲女)、具有牺牲精神的复仇女性(仇女)、母性未泯的关怀者(凡女)。田小娥内心渴望被宗族文化认可、接纳,但实际行动与宗族文化渐行渐远,如果以田小娥为观测点,《白鹿原》中诸
民俗视阈下的女性阅读——以郁达夫《迟桂花》为例
作者: 毛海莹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南作家   《迟桂花》   女性民俗   女性阅读  
描述: 郁达夫的《迟桂花》塑造了“莲”这一女性形象,对其潜在、隐性的“寡妇”民俗身份展开女性阅读为“莲”的反常举止提供了合理的根基,对女性人性的开拓也更为深刻。而对男性视角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同时转而关注女性与语言、符号的关系,也是女性阅读在文中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此,对其他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民俗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层地探析女性民俗与女性人性开拓之关系,揭示女性民俗的内在审美本质。
当女作家书写女革命者——张爱玲《色·戒》与多丽丝·莱辛《好人恐怖分子》比较研究
作者: 陈宏川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女性书写   改写  
描述: 张爱玲的《色・戒》与多丽丝・莱辛的《好人恐怖分子》的主题都涉及女性视角下的政治和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所塑造的女性革命者形象都难以被主流文学界定和分类,被认为是怪胎。实际上两位作者都是以政治为背景,着重刻画女性形象和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突出女性的弱点和复杂性,试图解构传统文学中女革命者的形象,还原女革命者的真实面貌,这两位女性作家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尽力地与父权文学做抗争,为女性文学谋求一席之地。
当女作家书写女革命者――张爱玲《色・戒》与多丽丝・莱辛《好人恐怖分子》比较研究
作者: 陈宏川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张爱玲的《色・戒》与多丽丝・莱辛的《好人恐怖分子》的主题都涉及女性视角下的政治和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所塑造的女性革命者形象都难以被主流文学界定和分类,被认为是怪胎。实际上两位作者都是以政治为背景,着重刻画女性形象和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突出女性的弱点和复杂性,试图解构传统文学中女革命者的形象,还原女革命者的真实面貌,这两位女性作家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在尽力地与父权文学做抗争,为女性文学谋求一席之地。
病女·良妇·女革命家:论20世纪女性话语流变史中的三个互文形象
作者: 任茹文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病女   互文性   女革命家   女性话语   良妇  
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中莎菲、白流苏和林道静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背景、性格内涵及命运道路表现迥异,然而这三个人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话语流变史中具有承接、对应和比照的互文关系,白流苏和林道静在个人主义的反叛道路上均是莎菲的延续,同时这两个形象又分别展示了女奴时代终结后女性道路的两种基本方式。
病女・良妇・女革命家――论20世纪女性话语流变史中的三个互文形象
作者: 任茹文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中莎菲、白流苏和林道静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背景、性格内涵及命运道路表现迥异,然而这三个人物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话语流变史中具有承接、对应和比照的互文关系,白流苏和林 道静在个人主义的反叛道路上均是莎菲的延续,同时这两个形象又分别展示了女奴时代终结后女性道路的 两种基本方式。
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
作者: 芮渝萍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地》   《母亲》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赛珍珠  
描述: 赛珍珠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大地》中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表现了一种以沉默为话语特征的中国女性形象;在《母亲》中,则更多地以理想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个具有抗争话语特征的女性典型。虽然这两种人物性格话语特征不同,但她们都表现了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生存状态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再现。通过她塑造的两类妇女形象,中国妇女坚韧、豁达、聪慧和忍让的品格赢得了西方读者的中国心。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