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柔石】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情感真炽 柔婉幽微——论秦观的词风
-
作者:
钱爱华
来源: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观
女性形象
-
描述:
秦观是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描绘了不少女性形象,她们虽然大多为丫鬟歌妓,却不是水性扬花的女子。秦观对她们怀有真切的情感,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他还能把这种情感与自己仕途的失意联系起来描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安多纳德:温柔而凄凉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
-
作者:
戚鸿峰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柔
奥里维
女性形象
安多纳德
凄凉
-
描述:
安多纳德是罗曼·罗兰的不朽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重要性仅次于葛拉亚齐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多纳德人物性格特征形成过程的分析,归纳了安多纳德人物形象的特点——温柔而凄凉,并且分析了安多纳德文学形象的永恒意义。
-
安多纳德:温柔而凄凉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约翰·克里斯杂夫》]
-
作者:
戚鸿峰
来源: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国
约翰·克里斯朵夫
文学评论
长篇小说
人物形象
女性
-
描述:
安多纳德是罗曼·罗兰的不朽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重要性仅次于葛拉亚齐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多纳德人物性格特征形成过程的分析,归纳了安多纳德人物形象的特点-温柔而凄凉,并且分析了安多纳德文学形象的永恒意义.
-
阴柔之美:略论“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之特色
-
作者:
李春媚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中国
现代文学
艺术表现
思想内容
价值取向
女性文学
-
描述:
翻开中国新文学史的初页,当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凌叔华……这样一串熟悉的名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透过时隔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尘烟,一股清新、热烈的青春气息仍然扑面而来。
-
阳刚与温柔的和谐--萧红作品艺术风格管窥
-
作者:
胡秋娇
来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构思
文学作品
阳刚
艺术风格
温柔
审美视点
萧红
人生经历
女性文学
-
描述:
萧红以“女性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勾勒了一幅东北沦陷区农村妇女群像图。本文分析萧红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视点以及艺术构思等,为探索萧红作品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
质量与生活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质量天地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皮革原料
真皮
皮革制品
短大衣
皮革工业
质量
人造革
职业装
女性形象
证明商标
-
描述:
主题一:英姿飒爽 2002年的职业装,设计灵感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女性真正步入社会工作的年代,女性的意识觉醒和社会地位在这个阶段得到空前提高。于是,今冬的职业装延续了70年代职业女性坚毅
-
假如没有美女
-
作者:
韦吉
来源:
安徽新戏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
妇女运动
民间传说
女性
-
描述:
女娲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人类才得以产生绵延。女娲应该是开天辟地第一个美女,因为她用黄土造出的人类中,从古到今美女如云,她自己若不美,美女的美从何而来?假如没有女娲
-
女巫:张爱玲小说中的独特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晓霞
来源:
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巫
独特女性形象
-
描述:
传统中国社会所认可和赞美的女性形象是具有忍、柔、美的女性。而活跃于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张爱玲则向我们展示了同时存在的另一类女性形象——女巫:就是被男权社会所压抑扭曲变形的女性形象
-
米罗画中的女人
-
作者:
徐沛君
来源:
当代小书画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绒毛
特征
比喻
无限
女性形象
中世纪
妻子
油画
本期
-
描述:
《坐着的女人第一号》是米罗一幅较大的油画(见本期赠画),米罗对妻子和女儿的无限热爱和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十分残酷的女性形象之间存在着奇怪而又矛盾的对比。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米罗以鸟的形象来比喻女人。女人和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二者都使人迷惑,都有柔和的绒毛、诱人的
-
试论媒体中女性话题的意味
-
作者:
余玫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绩
操守
陷阱
传媒
女性
-
描述:
传媒记载了历史 ,也继续书写和影响着历史。在妇女解放和追求平等权利的进程中 ,传媒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满足读者审美和好奇心、出版商经济利益需要的情况下 ,女性形象和话题易成为媒体的热点。而在美丽温柔的背后 ,传媒却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 ,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成为了被看的“物”和市场经济的消费对象 ,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导女性去更加依附男性 ,以适应男性或来自于社会的“规范”。特此警醒 :在走向现代生活的同时 ,别忘了带上你的灵魂。传媒因女性而添彩 ,女性为传媒提供视点 ,相扶提携 ,但别忘了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