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
作者: 于青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解放   张爱玲   女性内审意识   女作家   女性意识   传统意识   深层意识   个性解放   女性文学   作家群  
描述: 四十代曾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名曰《蛇与塔》:其寓意为妇女到哪里,对妇女的压迫、虐待、轻视、玩亵便到哪里,社会之塔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走出伊甸园的娜拉们的前途。女性意识最初与社会的交锋中,暴露出女性深层意识中传统意识的顽习。当五四掀起的个性解放运动趋于低潮时,女性意识的先天匮缺也导致女性文学落入低潮。从表面上看,落入低潮的女性文学多是写了女性的苦闷,表露出她们在社会之塔的重压下艰难挣扎的窘况。与女性意识觉醒期的昂扬奋发相比愈显其苍凉。但当我们透过这层苍凉的气氛而注目女性文学所渲泄的实质时,便会发现,女性文学的低潮
妇女运动领袖的媒体言说与社会行动:以天津《妇女日报》为例
作者: 李净昉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邓颖超   妇女运动   天津   《妇女日报》   李峙山   刘清扬   向警予  
描述: 五四时期,天津女性知识精英崭露头角,与男性知识精英一起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开展,成为妇女运动领袖。20世纪20年代,她们创办《妇女日报》等报刊媒体,建构言论平台,深入讨论社会性别议题,借助编者、作者及读者的互动,以及与其他地区妇女运动领袖的对话,吸引读者关注女性的生存处境,为妇女运动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这些妇女运动领袖不仅通过媒体发声,而且大胆开展调整社会性别关系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妇女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参政员群体的考察
作者: 郭昭昭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民参政会   妇女   女参政员   抗战  
描述: 国民参政会在抗战期间召开了三届,共有19名女性当选为代表。她们有着深厚的素养、广博的见识;她们来自不同党派,但以国民党籍为主。这一群体的成长过程有着清晰的轨迹,她们多是来自长江以南,受过五四思想的影响,有着妇女运动的经历。当选后,她们认真调研,努力工作,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为抗战献计献策。这个群体与延安的女性精英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爱国的信念彼此一致。
台湾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陈友冰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文学   台湾   女性文学研究  
描述: 女性文学研究在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中异军突起 ,显得极为活跃。本文主要以古典文学领域内的女性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 ,分析其研究思想的演进 ,并对其研究范围、特征、手段、队伍、影响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作者: 李金荣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运行轨迹   女性文学  
描述: 本文将二十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五四"时期,三十至七十年代时期,近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作者从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作品入手,探讨了女性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它在二十世纪的整体运行轨迹。
《无情世代》的爱情审美意识
作者: 李晓红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伦理   爱情理想   世代   女作家   社会变迁   审美意识   农业社会   行为模式   女性文学   台湾社会  
描述: 80年代台湾文坛的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发展到一个高峰期。这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青年女作家,用女性的眼光观察着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创作题材广泛,笔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深刻、隽永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蒋晓云即是排行榜上有名的一位青年女作家。蒋晓云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并多次在台湾获奖。毕业后赴美留学。她开始文学生涯后就对爱情婚姻问题投以极大的关注,她更多地着墨于与她同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的青年男女身上。她的爱情题材小说大多收在小说集《无情世代》里。爱情,是男女心灵
《徽商》:面对历史叙事
作者: 王达敏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徽商   闪回   叙事   客观化叙述   现时叙述  
描述: 本文指出:《徽商》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徽商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对清末徽商潘浩璋一家三代人创立家业的兴衰史的描写,表现了徽商坚强的生存意志和强健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徽文化精神。在此前提下,论文深入论述了《徽商》的题旨、潘浩璋形象和三个出色的女性形象、叙事艺术的三个特点。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