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性别与叙事: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吴素萍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张艺谋   叙事   性别  
描述: 张艺谋为中国的电影提供了一个艺术与商业组合的成功经验,他的作品一再打破中国电影市场的沉寂,张艺谋其人及其作品成为电影理论界长期的热点。但是在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中,女性意识依然遮蔽在男权话语之中,影片仍然未逃脱"女人被讲述"的传统模式。
女性主义觉醒与发展在影像上的表达:二十世纪好莱坞两个黄金时代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作者: 张硕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时代   社会意识   好莱坞电影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形象是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部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电影呈现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七十年代末好莱坞电影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其女性主义电影也在此时出现,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好莱坞两个黄金时代电影中女性形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背后隐藏的是不同的时期女性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论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吕燕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亲情   人文关怀   女性形象  
描述: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第一部以女性为视角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元妮、方登等女性的悲惨境遇让很多观众唏嘘不已,流泪不止。不过,最后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还是很好地体现了冯导一贯地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精神。但如果我们透过这温暖的亲情面纱,却能发现它背后藏匿着的世态人情真相。
国产影片中女性形象的三性
作者: 周蓬华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救赎性   重复性   反抗性  
描述: 在近两年的国产影片《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男导演们在极力彰显男人的力与义、权与欲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或有意或无意地彰显了女性命运的重复性以及她们的反抗性和自我救赎性。
路在何方:浅谈《三峡好人》中女性形象
作者: 李芹香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方法   麻么妹   年幼女孩   沈红   人生遭遇  
描述: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影片所塑造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现当下人们生活之艰辛,那么影片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则更多的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今女性的出路在何方的问题。
究竟是“美救英雄”还是“英雄救美”:评姜文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吕燕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主义   《让子弹飞》   男性图腾   女性形象  
描述: 《让子弹飞》是姜文2010年导演的一部新片。在这部电影中,众多"子弹男星群"在电影中的加盟亮相让业内人士惊呼,姜文这次是在誓为影坛男星"补钙",力证中国男星的阳刚之美。但为女性而拍的这部电影却给人一种霸气和强势征服女性的印象。仔细分析开来,也许姜文的英雄主义情怀和"男性图腾"在潜意识里作怪,导致他电影中的女性大都是花瓶的摆设、可有可无。
男性视域下的消费躯壳―《金钱帝国》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廖秀花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帝国》   男性视域   消费躯壳   女性形象  
描述: 《金钱帝国》这部电影的商业元素很多,给人以简单、刺激的视觉快感,影片中的女性几乎都是男性视角下的符号化形象,有性感妖冶的外表却没有精神心理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是男性中心审美对女性形象平面化地歪曲,因而她们仅仅是一个个消费躯壳而已。
男性视域下的消费躯壳―《金钱帝国》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廖秀花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钱帝国   男性视域   消费躯壳   女性形象  
描述: 《金钱帝国》这部电影的商业元素很多,给人以简单、刺激的视觉快感,影片中的女性几乎都是男性视角下的符号化形象,有性感妖冶的外表却没有精神心理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是男性中心审美对女性形象平面化地歪曲,因而她们仅仅是一个个消费躯壳而已。
刻板与多元:电视剧《奋斗》中80后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刘琛   邹丽君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刻板印象   多元人生   社会建构  
描述: 社会性别理论是对传媒建构性别形象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石。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描写了一群80后的年轻人为了爱情、事业奋斗的青春经历,剧中对80后女性形象的建构既有刻板印象的存在,如美丽时尚的外型,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角色定位;又呈现了80后女性多元化的人生主题——爱情,独立,生活,生存。剧中80后女性形象分析是社会建构性别的又一次例证。
“父之名”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在银幕的呈现: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例
作者: 周红燕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主体性   政治意识形态   女性欲望对象  
描述: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导演姜文是以男性的的叙事视角,以女性的"身体"为符号象征来展现男性的政治、血性和欲望的。叙事电影,通过将女性的身体客体化,夸张为某种异己性的物象,成为审美观看或欲望观看的主体,从而成功的放逐并遮蔽了女性身体所传达的象征威胁与阉割焦虑,实践父权文化的生产,服务于对男权文化的内在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 1 2 3 ... 7 8 9 ...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