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革命的女性与女性的革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文学
作者: 任一鸣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   三十年代   女性  
描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的趋同倾向是把女性形象叠印在民族危亡,阶级较量的广阔背景下,满腔热情地描写革命的女性与女性的革命。其审美呈现出粗犷豪放的总体风格。
战争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君言   来源: 军营文化天地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维茨基   人类社会   俄罗斯   母亲   战争题材   女民兵   女性形象   生与死   男人   战士  
描述: 战争让女人走开是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从人类社会的分工、以及性别的特征来说,当该如此;但是,倘若战争是男人的天下,那么,哪个男人不是父亲、丈夫、儿子?他们在战争中的生与死,又怎能不牵动女儿、妻子、母亲的心呢?更不用去说那些亲上战场的女人们
“五四”时期湖南妇女运动初探讨
作者: 刘冰清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地位   教育   妇女运动   妇女运动史   社会交往   “五四“时期   婚姻   湖南  
描述: “五四”时期的湖南妇女运动凸现了社交公开,教育平等,婚姻自由等思想主张的深化,从追求自身解放上升的追求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阵营有所扩大三个方面的进步,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女性文学之女性意识——《长恨歌》、《上海女性》女性生命意识解读
作者: 王薇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之态   情感取向   女性意识   人性关怀  
描述: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和王晓玉的《上海女性》系列是两部震撼人心的成功作品,分别典型地代表了女性深层生命意识中的两个不同方向,将这两个方向统一起来,则构成一个层面就是完整、真实、丰富的女性人格自身。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者: 刘勇   来源: 零陵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   社会文化价值   女性翻译   女权主义  
描述: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 ,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 ,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 ,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 ,正规化 ,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一个女权主义先行者
作者: 胡雅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红字》   霍桑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女权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历来以抨击经典和权威著称,西方理论界对它颠覆父权文化、及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消除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已司空见惯。但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肯定女性自身价值和女性价值观念即肯定女人的个人意识、女人的尊严以及女人对社会文化作出的贡献。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女性主义批评要求重新思考文学研究的概念领域,即修正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批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没有理论之母,它借用
对戊戌妇女运动局限的历史审视
作者: 韩廉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盲视   社会性别分析   历史分析   历史合理性  
描述: 分析妇女运动的局限也应从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入手,同时结合具体的历史考察。戊戌妇女运动的局限是存在较严重的性别盲视;但从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审视,其局限在当时无可避免,并主要起了积极作用,故又有相对的历史合理性。
一次女性视角的再阐释: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作者: 姜子华   来源: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迫害狂   传统性禁忌   意识分裂   神话原型  
描述: 茅盾的《子夜》比较客观地展示了众多女性在 30年代上海上流社会中的现实处境和内心波澜。茅盾遵循男性叙事的传统 ,动用了过多的理性思维 ,无意中简化了女性的生活。先在的主题 ,严密的构思 ,使小说的文学审美价值大打折扣。茅盾的女性们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神话的色彩 ,反映了男性作家对现实女性的理想性变形
三个叛逆的女性——《静静的顿河》的女性主义批评
作者: 牟学苑   来源: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   夫权   父权社会   非合法化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虽然在现代女性主义者看来 ,《静静的顿河》仍是一部从男性视角出发的作品 ,但令人惊异的是 ,在这部颂扬男性力量的英雄史诗中 ,作者竟创造了三个反叛男性中心的女性形象———阿克西妮亚、娜塔丽亚和达丽亚。虽然未必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但这三个女性叛逆反抗男性压迫的行动和觉醒的女性意识 ,赋予了《静静的顿河》一种特殊的意义
“五四”男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章长城   来源: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男性小说   “四五”时期   女性  
描述: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 1 2 3 ... 7 8 9 ... 75 76 7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