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65 条
-
百年中国女性文学
-
作者:
林丹娅
来源:
厦门文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今天的一个中国知识女性,如果她正在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某种思想表达进行审视的话,她有可能会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进行审视:由她或他表达出来的那些话语,究竟来自于何方,是出于天经地义、司空见惯下的男性话语意识的表达吗?在她自己想说的话中,她究竟能够摆脱几分男性思维、男性话语的对她的浸染与影响呢?……
-
盛开于边缘的玫瑰——试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三次高潮
-
作者:
范中胜
来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高潮
女性文学
男性中心
边缘
-
描述: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处于权力、社会地位和话语等多重边缘地位。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在“五四”时期,而女性文学的真正兴起,则是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女性文学凭借历史的机遇实现了两次群体性活跃,并在20世纪末构筑了集体狂欢式的辉煌。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三次高潮的分析,描绘中国女性意识从初步觉醒到走向成熟的漫长道路,并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实现人类双性文化的同步建构。
-
浅谈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南妇女运动与社会变迁
-
作者:
袁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妇女运动
湖南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描述:
运动;(二)兴女学运动;(三)女子参政运动。从宏观上理清其内在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19世纪末2
-
镜中之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批评
-
作者:
毕红霞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批评的批评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批评从整个当代文学批评中逐渐独立出来,批评风格由感性向学理性转变;经历了概念争论与确立、妇女形象批评、女性文学传统的寻觅、对理论应用的反思和“身分”批评这些阶段;批评方法由八十年代初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到九十年代中期集中借鉴和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为90年代末期多元化的走向。从纵向的历史线索来看,女性文学批评在对创作实践的分析、理论的反思和学科化的初创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产生了一批学术化的批评专著和大量论文,形成了自己的声音;横向来看,国内女性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当代文学理
-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
-
作者:
谭咏梅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性别差异
性别意识
女性高等教育
性别平等
-
描述: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
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
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实质
上是性别平等问题的两个方面。女性学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为
认识当前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提供了认识的
角度与方法。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女性高等教育运行
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
策。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
-
苔丝: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解读
-
作者:
郑冬临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托马斯·哈代
苔丝
巧合
<德伯家的苔丝>
-
描述: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重要悲剧小说.哈代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并娴熟地运用象征、巧合等丰富多彩的创作技巧描绘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图景,生动刻画出苔丝这一不朽女性艺术形象,从而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等对女性的桎梏与残害.
-
同赴歧途荒芜人生路——浅析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形象“青衣”、“玉米”
-
作者:
张萍
来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青衣
玉米
毕飞宇
性格
命运
-
描述:
“性格”与“命运”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困惑,正因为此,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也从未终止。毕飞宇的两部小说《青衣》、《玉米》中的两位女主人公青衣、玉米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再度思索。
-
陌生的爱情与陌生的女性——从《什么都有代价》看王芫的创作风格
-
作者:
王颖
来源:
镇江高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王芫
陌生的女性
-
描述:
王芫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中,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她对这样一类人的生命状态的认识,比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对隔膜的恐惧、对沟通的渴望;暧昧的爱情、有缺憾的艺术。通过这些描述,王芫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
-
关于母性的不同叙事——现、当代女性小说的一种解读
-
作者:
郑春凤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指认
母性
女性文学
性别
-
描述:
关于母性叙事的研究,源于对性别意义的深层思考。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母性注入了相近而又相异的文化语义,当母性话题由女性自我来言说时,便具有了自我性别指认上的努力及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
记忆与表象——《京华烟云》文学创作的审美心理与女性形象
-
作者:
蓝润青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姚莫愁
《京华烟云》
文学创作
林语堂
姚木兰
审美心理学
-
描述:
在林语堂先生最引以为傲的小说作品《京华烟云》里,呈现出作者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的记忆深处,《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小说《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浮生六记》中陈芸的性格合二为一,借鉴塑造出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性格,将自己对女性的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记忆综合地赋予给了木兰。《京华烟云》中的姚莫愁则从《红楼梦》中的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