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65 条
-
从性别盲到性别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妇女成人教育与性教育研究的文献回顾为例
-
作者:
游美惠
黄馨慧
潘慧玲
谢小芩
来源:
通识教育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有別於課程教學、行政領導、教育哲學等傳統上完全無視於性別作用的教育研究領域,「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是兩個較為特別的領域:「婦女成人教育」早在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興起前,便明確地針對「婦女」處理與
-
习得与反叛:人物命运的双重悲剧——解读《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梁涛
来源: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人生悲剧
毕飞宇
女性形象
-
描述:
青年作家毕飞宇在小说《玉米》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特定家庭环境中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从这一形象的最终毁灭可以看出人生遭际和人生选择对悲剧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
从反叛到回归:论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嬗变的文化内涵
-
作者:
李春梅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文化内涵
集体主义
嬗变
女性形象
-
描述:
丁玲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她创作的不同时期 ,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早期的莎菲是受个性主义影响而觉醒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左翼时期的美琳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 ,成为革命女性 ;延安时期的贞贞、陆萍则陷入个体与群体、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冲突中而具有了二重性 ;晚期的杜晚香完全融入集体、社会 ,是无私无欲、概念化的人物 ,集体主义的代名词。从莎菲到杜晚香的转变过程 ,实际上也是她们在文化上从反叛到回归的过程。
-
对现代女性精神命运的审视:评玛·德拉布尔近作《厉蛾》
-
作者:
芮小河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厉蛾》
英国
玛·德拉布尔
女性主义
小说
-
描述:
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多年来笔耕不辍,她的代表作《磨砺》、《金色的耶路撒冷》、《冰雪时代》近年来也陆续被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2001年出版的《厉蛾》一书延续了作家一贯坚持观照女性命运、关注社会现实的立场,描写一个家族三代女性人物在不同时代的经历,表现了女性在人生道路上上下求索的焦灼、孤独与无奈。一些评论者认为此书从个人的角度勾勒出了20世纪初以后约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历史轨迹。
-
近十年国内关于全球化与妇女发展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
作者:
高莉娟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球化
妇女
思考
-
描述:
本文对近十年关于全球化与女性的研究资料(主要是国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在对全球化有更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再拓展和再深入,并补充定量和对比研究。
-
围绝经期妇女运动对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
-
作者:
江雪芳
田丰莲
黄晓晖
李容汉
李洁明
来源: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动
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
-
描述: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方法抽样,选择40~65岁的妇女4489名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以及围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占比例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发生率低.结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体育运动)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降低骨关节疼痛,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老舍笔下的女性语言特色
-
作者:
韩杨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特色
配合原则
老舍
礼貌原则
女性
-
描述:
老舍是一位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作家。平实、质朴的语言及幽默风格使其享誉国内外,并获“语言艺术大师”的殊荣,其对文学语言的贡献不可磨灭。老舍出身贫苦,经历坎坷。这些磨难不仅构成了他复杂的心理,同时也成为他创作的生活素材。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使老舍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思想兼而有之的作家。其女性观便为典型例证。 本文旨在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老舍笔下的八位代表性女性之言语及体态语进行分析,透视女性形象。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女性语言中句式及词语选择进行分析、归纳语言特色,并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释。其次,从社会
-
白人主导文化下黑人女性两种响应之对比
-
作者:
周珊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比
黑人女性
响应
白人主导文化
-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宠儿》和《所罗门之歌》已经成为她的两部家喻户晓的小说。然而,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则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力。 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着重刻画在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强大冲击之下,黑人女性痛苦的精神磨砺和复杂的心路历程。尽管许多评论家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分析书中众多女性人物对白人主导文化的消极回应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幸命运,本文作者则
-
在人生的悖论中寻求解救——评鲁彦周新时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意义
-
作者:
宁克华
来源:
安徽省文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年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
描述:
在颓废而任性,身体而感官的时令文学的“熏陶”下,我的阅读品位渐趋麻醉,而重读鲁彦周新时期的小说,竟有了一份久违了的热烈与感动。其中女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热情,对于爱情的执著,都给麻木的我以刺激和惊醒,使我走出爱的虚幻和悲观,去珍惜那生命悖论中的爱,哪怕仅是爱的碎片。鲁彦周是一位擅长写女性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女性,而且是美丽的女性,她们要么像“小奶奶”和宫中珍一样俊俏和标致,要么像丰雪荔一样性感,要么像阮灵那样迷人和富有韵味。其实
-
日本妇女组织在伪满洲国的建立与活动
-
作者:
刘晶辉
来源:
东北亚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妇女
三大组织
伪满洲国
战争态度
-
描述:
伪满洲国时期 ,日本妇女先后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全满妇人团体联合会”、“大日本爱国妇人会满洲本部”、“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满洲地方本部”3大组织 ,通过兴办“士兵之家”、慰问关东军士兵和伤病员、募捐和向军队寄赠慰问品等方式 ,支持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她们的活动反映了在军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之下 ,日本国民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