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走了多远?:另一种千年回眸
作者: 胡辛   来源: 百花洲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文学研究   女性文学  
描述: 走了多远?:另一种千年回眸
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
作者: 蔡军   来源: 福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小说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  
描述: 本文从四个环节概述了女性文学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 ,并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简要探讨了女权意识产生发展的状况和原因。
一个完整的女性艺术世界——评英国19世纪三位女小说家
作者: 李葆茹   王静妍   来源: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奥斯丁   夏洛特·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英国女性文学  
描述: 19世纪 ,英国文坛曾崛起过一个女性作家群。其中简·奥斯丁、夏洛特·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以各自不同的风格 ,共创了一个完美的女性文学世界
女性写作的开拓之路──张爱玲与施叔青笔下的女人
作者: 叶玉芳   来源: 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施叔青   中西创作手法   社会历史背景   女人  
描述: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上承“五四”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也如“落地的麦子不死”(王尔德语)下启了几十年来多位女作家的女性写作,台湾的施叔青便是一例,两位作家的写作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西写作技巧的共同点下显现出相同相似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各为两个时代的女性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男生形象看张爱玲、苏青认知方式的异同
作者: 吴兰   来源: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人性   女性意识  
描述: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的创作以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见长.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成为她们的叙述对象.本文试从张爱玲、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对两位作家的认知方式作一探讨.
自然地流露 自觉地僭越——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作者: 胡苏珍   来源: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自觉超越   自然呈现  
描述: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一位女作家 ,她在创作中既流露出女性美的自然的清丽、细腻 ,又自觉向粗犷、荒诞、幽默等多种美学领域突进 ,以她的创作实践改变了一般的关于女性写作的狭隘理解 ,丰富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品格
《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葛丽娅   来源: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生死场》   萧红  
描述: 萧红的《生死场》虽不是纯粹的女性文学文本 ,但仍包含诸多女性意识。《生死场》强烈地表现了在传统的中国宗法社会中 ,因传统价值观念的偏见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局限 ,传统女性必然面对男性的特权而处于被奴役的弱者地位。同时 ,通过集中展示女性的生育痛苦 ,以触目惊心的笔触揭示了女人的不幸和男人的冷漠 ;而“肉体商品”的不幸 ,即灵与肉的双重失落更是中国社会女性的悲哀。
世纪末女性散文忧思二题
作者: 李毅梅   来源: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散文文体规范   女性散文   世纪末心态  
描述: 以 90年代的散文文坛为参照 ,对世纪末女性散文的总体走势作出反思与评价 ,认为“小女子散文”的盛行一时与散文文体的急需规范有关 ,而女性散文的“不谈爱情”则体现了文学趋时媚俗的“世纪末”心态 ,进而得出结语 :市场诱导是世纪末女性文学创作的深刻危机所在 ,散文 (女性散文 )唯有直抵人性深处 ,重塑现代人格与精神 ,才能真正担当起拯救人类灵魂的使命 !
爱德娜:一个孤寂的灵魂-评凯特·肖邦的《觉醒》
作者: 叶富莲   来源: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觉醒》   人物描写   长篇小说   爱德娜   凯特·肖邦   女性  
描述: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的高度融合——陈衡哲女性观散论
作者: 金慧   来源: 枣庄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的意识   超性别写作   融合   性别意识  
描述: 陈衡哲的创作一直就成为女性文学的“另类”,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其“理智多于情感”。她摆脱了当时困扰女性作家的许多问题 ,脱离狭小的女性视野。本文认为她以知识精英的姿态 ,把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高度融合 ,用“超性别”看待女性解放 ,强调两性人格平等 ,承认每个人的个性差异 ,以铸女性“大魂”为己任 ,因而其女性观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是真正解放了的女性话语
< 1 2 3 ... 69 70 71 ... 83 84 8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