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消失在欲望之间
作者: 何建平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菉竹山房》   舒展   欲望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菉竹山房》是一部因其诡异的氛围而出类拔萃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个女人,都像一朵烟花。一点点舒展开,开到花心,无论深埋了多少憧憬还没来得及萌发,就这样醉眼朦胧地跌落,散金碎玉的漫天余烬。千里之外,天空上有暗红的伤口,细碎如环佩空寂的扣响。
异己想象: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女性建构
作者: 林霖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建构   异己想象   新感觉派  
描述: 女性形象作为新感觉派小说叙事的焦点和中心环节,充分展示了新感觉派作家的建构能力。作为男性作家而进行的女性建构,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基于性别差异上的种种隔膜,另一方面又以他们想象力的极致演绎填补着这一空白。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这一建构的可能性。
从《金锁记》和《路易丝》看中外作家对人性的揭示
作者: 常丽纳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金锁记》   变态心理   《路易丝》  
描述: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路易丝》中的路易丝,虽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两位作家却将她们置于当时真实的现实中,对人性中欲望、贪婪、虚伪、欺骗等诸多弱点的探究却异曲同工。本文将从这种疯狂变态行为的表现,变态心理性格的成因及变态人性的揭示来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并重点论述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的阐释,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探寻文本中的原始踪迹
作者: 李钰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西农村题材小说   文化符号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   原始踪迹  
描述: 广西独特的文化构成让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广西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文化符号多了一层原始初民的集体无意识:除"饮鸡血酒""挂灯""祈田福"等一些具有原始巫术残留色彩的仪式外,最典型的是这些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显然无法归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所谓的"天使"或"魔鬼"这两类女性形象,而是更接近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地母",由此可以看出对"姆六甲"(即"密洛陀")等原始母神崇拜的潜在影响.
苦难中的尊严
作者: 朱庆华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严   苦难   《罪与罚》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  
描述: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是《罪与罚》中一位在苦难中顽强维护尊严的女性形象,她为尊严而抗争的一生,使她在小说中成为尊严的化身.本文分析卡捷琳娜在苦难中对尊严的捍卫与苦难现实对其尊严的剥夺,并阐释尊严对人的存在的意义.
对传统的颠覆
作者: 吕创辉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颠覆传统   关汉卿剧作  
描述: 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被誉为"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他的剧作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富有人文主义的情怀,为受压迫的女性争取自由解放呐喊助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欲说还休:从《菊花》解读约翰·斯坦贝克的女性观及其矛盾性
作者: 杨坤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矛盾性   悲剧   女性主义  
描述: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短篇佳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男权社会里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女性形象。结合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对伊莉莎的女性主义内涵及其矛盾的个性,以此探讨斯坦贝克女性观的矛盾性。本文指出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女权运动中争取自由的女性的态度,斯坦贝克的态度也代表了同时代的男性对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局限性。
是个性解放,还是生命的诉求?:对《雷雨》中蘩漪形象的再认识
作者: 李雪梅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蘩漪   个性解放   生命诉求  
描述: 蘩漪是曹禺先生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丰富、最复杂也最具光彩的一位。在对曹禺作品的众多研究中,蘩漪被认为是追求个性解放和反封建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试从曹禺先生的《雷雨·序》和蘩漪本人的言行入手,对蘩漪反抗行为的动机做一新的探讨。
《诗经》中的思妇原型
作者: 马理叶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经》   爱情诗   思妇原型  
描述: 思妇原型源自《诗经》中的情爱诗,是当时社会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情感艺术的折光。因为从她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局限于封建社会初期的周代,而是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很有代表性。所以说,她们具有深刻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诗经》中的这些处于婚姻爱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对当时现实社会中的女性一定程度上的再现与升华,同时又反映了时人对至情至爱的追求和向往。
浅论沈从文小说中女性描写的异同点
作者: 刘维维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女性描写   异同点   原因  
描述: 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湘西风情图。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占了大多数,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异同点作了简单分析。
< 1 2 3 ... 5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