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女性·广告·文化——女性广告的多维考察
作者: 党芳莉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告   法律纠纷   性诉求   身体消费   女性形象  
描述: 性别与广告研究,是近几年来传播学、社会学以及女性主义等领域的学者们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课题,也取得也一定的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本文在借鉴学术先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与多层面的研究,尽可能地避免以前研究的不足与局限.全文共分为以下八章:第一章《序论》,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述评,最后阐述本文的要旨和研究框架.第二...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周景雷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系   茅盾   现代文学   特殊性  
描述: 本书在继承前辈学者或者同代人的茅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六个角度,对茅盾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作了另一种梳理和解读,借助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环境考察了茅盾的独特性存在。本文认为“独特性”用在茅盾身上,最能体现出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它超越了通常人们所认识到的茅盾的文学和文化贡献,回归到文学和文化的构成当中。在本文的研究和写作里,既考虑到茅盾之成为茅盾的文化和心理背景,即纵向的构成关系,更要考虑到他在他那个时代的位置,即横向的构成关系,而这一点又是较好地理解茅盾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地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作者: 邱江宁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陌生化   才子佳人小说   自动化   唯一性  
描述: 才子佳人小说在清初的一段时间里很兴盛,后来却衰落,成为文学创作的反面典型,这其中的原因颇值得探讨。长期以来,人们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篇试图从陌生化角度探讨其兴衰原因。 陌生化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为的是激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人们在阅读中感受事物、情感被调动的过程即审美过程。小说打动人心的关键是它所塑造的人物,小说创作的陌生化,就是塑造出新鲜的、陌生的人物。而具有陌生化效果的人物,他应该是唯一时间里的、以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他人永远都不可能替代的的唯一
当生活在痛苦之中:严歌苓小说中女性人物心理深层分析
作者: 丁元骐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心理深层分析   希望   苦难   严歌苓   女性  
描述: 作为海外华人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的文学大奖中屡获殊荣.她塑造了许许多多生活在苦难中的东方女性形象,表现了她们在生活磨难中所爆发出的韧性与坚强,以及在这种坚强后面透出了一种超然和解脱.论文将《扶桑》、《人寰》、《白蛇》三个文本作为?
李渔戏曲小说研究
作者: 卢寿荣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意识:叙事   笑剧   修辞   李渔:戏曲小说:娱乐性:女性形象  
描述: 本论文以娱乐性为中心,探讨明末清初著名作家李渔戏曲小说的独特个性。 李渔的作品之所以容易引起争议,跟其混淆雅俗的思想状况、托钵四方的生活方 式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方式本身,在中国传统意义的古代文学 中是一个另类。他是自觉地运用文人的艺术才能来为自己预设的观众读者服务的 较早的专业作家,这就导致他的创作中存在一些跟其他作家不一样的特征。但是 传统的文学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李渔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特性,例如在 分析李渔的思想特色时,
中国白话小说从元明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演变——以女性人物的肖像描写为中心
作者: 田炯泂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话小说   中国文学   肖像描写   人物塑造  
描述: 本文通过对小说人物描写的一个层面即肖像描写的演变的具体分析,试图对中国白话小说从元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有所描述。本文以肖像描写与小说整体的人物塑造的关系为线索,把肖像描写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即肖像描写与人物内在相疏离的阶段、肖像描写开始与人物内在相沟通的阶段、肖像描写进一步与人物内在相沟通的阶段以及肖像描写以刻画人物内在为主的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从肖像描写的内容特点、形式特点以及女性人物的肖像描写等三个方面来描述。
从女性哥特解读麦卡勒斯作品的颠覆性
作者: 斯韩俊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怪异   颠覆   麦卡勒斯   边缘化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她着力表现人类的精神孤独,所以评论界普遍认为其作品是人类精神孤独状态的寓言,而相对忽视了作家对美国南方社会问题和南方文化的关注与批判。本文选取了麦卡勒斯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即《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研究对象,从女性哥特的视角来解读其作品对当时南方主流社会文化的挑战与批判。女性哥特是把女性主义和哥特手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其没有统一明晰的界定,所以在本文中
Black Women’s Body and Construction of Self in Morrison’s Novels
作者: 应伟伟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构建   黑人女性   身体   莫里森   托尼·  
描述: 本论文是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身体的系统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其九本主要小说的系统解读,指出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自我的呈现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并分别从种族、空间、话语的维度对黑人女性身体作了深度刻画。由此,论文探讨了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的自我构建,旨在说明身体作为人的感性生存的重要途径,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对黑人女性的自我构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托尼·莫里森(1931-)于20世纪60年代末初登文坛,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其对美国黑人生活的观察敏锐,展现出一幅幅绚烂壮阔
爱情命运与女性意识:中西小说女性人物形象个案比较
作者: 史琼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独立人格   爱情命运   自由平等  
描述: 该论文选取中西三对作家的代表作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鲁迅的《伤逝》、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庐隐的《海滨故人》,比较分析其中三对女性人物形象——伊丽莎白和林黛玉、安娜和子君、简·爱和露
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女性追求主题的不同呈现
作者: 金懿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帕梅拉》   英国小说   人生追求主题   《名利场》   女性人物  
描述: 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女性追求主题的不同呈现
< 1 2 3 ... 5 6 7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