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小说的“病”妇形象研究
作者: 易小亮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   “病”妇形象   观照   自审  
描述: 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耀眼的创作群体,颇受当代研究者的热评。评论者从文学、文化、性别等角度对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进行了研究,但对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病”妇形象研究从未有过。为了能够拓展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上海沦陷时期一度走红的几位女作家在文坛的特殊价值,本论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结合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她们笔下的“病”妇形象进行重点论述。 文学中的疾病叙事由来已久。疾病不仅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因子,而且还把其他有关联的很多事物都表达出来,使其具有丰富的象征
以跨语境诗学意识阐释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女性形象
作者: 翟莹莹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味论诗学   《午夜之子》   女性主义   拉什迪   性别气质  
描述: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是当代英国文坛杰出的文学大师,具有印度裔英国作家的混杂文化身份。长篇小说《午夜之子》是他的成名作,曾获得英国著名的“布克奖”。《午夜之子》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大胆、异于传统文学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以跨语境诗学意识,通过对《午夜之子》中女性形象的探究,揭示作者对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特色与丰赡涵义。本文共五部分:绪论简述拉什迪的生平创作,以及拉什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指出在作者的混杂文化身份与其笔下女性的关联域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问及文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女性教育问题研究
作者: 刘丽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   女性  
描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真正开放、平等的世纪。通过教育使所有女性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现代教育也是负责任的国家政府的重要使命。中国政府在2001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置身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面对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作为中国女性应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机遇,奋发进取?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
《女子文学》(1989-1999)研究
作者: 张云霞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发展阶段   转型原因   价值和意义   《女子文学》  
描述: 新文学期刊一直被认为是文学生产与传播最具体制化特征,同时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它所构成的文学空间是其它媒体所无法代替的,因而文学期刊是文学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期刊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是还未见到关于女性文学期刊的研究,本论文是一个尝试。作为当时全国独家女性文学期刊的《女子文学》是怎样的呢?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这些是我研究的重点。本论文用史料学搜集整理史料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1989年到1999年间的《女子文学》为研究对象,把1989,1996和199
一首人性的赞美诗--严歌苓大陆题材小说女性人物深层探析
作者: 陈晨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   大陆题材小说   严歌苓   女性人物  
描述: 严歌苓作为一位誉满全球的华人女作家,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文学成就。不凡的人生阅历为她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跨文化的移民背景为她的小说创作建构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她能够结合自身的感性经验对其笔下的女性人物进行艺术化的诠释。严歌苓将自身对社会、政治、人性的独特理解巧妙地倾注在这些女性身上,以人性的写作立场对不同类型的女性世界进行充满温情的艺术关照。除去绪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出发,以严歌苓大陆题材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基准,以作者人性化的写作立场为线索,侧重对其女性形象进行整体解读。论述严歌苓
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妇委领导的妇女救亡运动研究
作者: 刘旭雯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方局妇委   抗战时期   妇女   救亡运动  
描述: 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女运动委员会(简称南方局妇委)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的一个妇女工作部门,它在艰难的环境下领导着国统区广大妇女开展抗日救亡和自身的解放运动。南方局妇委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的指导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推动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妇女救亡事业,而且为唤起更多的妇女加入抗日救亡行列和推动抗战胜利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时期南方局妇委领导的国统区的妇女救亡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效,与它灵活多变的斗争策略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在策略上,强调把求同存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其次,在内容上,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与中国女性文学感性化写作
作者: 曹瑜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感性   中国女性文学   技术理性   男权制  
描述: 女性作家以她们特有的敏锐细腻的感性描绘这个世界,描绘真实的女性世界。这种从未被男权社会正视的女性感性发出了真正属于女性的声音,掀开了男权理性统治的一角,也为女性的解放走出了一条路。 女性文学对女性感性的张扬,对男权制理性的批判思路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认为不同于被灌输的、惯常的现存的感性,即新感性,是可以对抗技术理性社会对人的压抑和异化,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和自由的。而女性由于一方面在再生产劳动中与肉欲、爱欲保持更多的联系,更接近快乐的源泉;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和异化劳动相分离,她们有可能不被
论《爱玛》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
作者: 毕莹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建构   镜像理论   女性话语权  
描述: 简·奥斯汀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六部完整的小说,她的创作光环时至200多年后的今日在文学界仍旧闪烁光芒。2000年,BBC的“千年作家评选”活动中,奥斯汀紧随莎士比亚之后,名列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出版于1815年12月的小说《爱玛》被文学界认定为简·奥斯汀的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珍·哈特誉为是简·奥斯汀创作力量和写作技法的巅峰之作。但是,《爱玛》出版之初受到了早期读者的冷遇,对于爱玛等不同于父权文学中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更是频遭质疑。简·奥斯汀似乎预见到这
女性主义批评“双性同体”理论研究
作者: 李路平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批评   性别批评   超性别意识   “男/女”二元对立  
描述: “双性同体”(“androgyny”)亦称“双性共体”或“雌雄同体”,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生物学意义上的“双性同体”是指在同一生物体上既存在雄性性器官,又存在雌性性器官,即生理结构上的雄雌两性的混合体。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则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人格与性格特征,女性主义者借此与男性中心论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而且也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表达对两性平等的追求与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弗吉尼亚•伍尔夫在
从解构到建构:评安吉拉·卡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
作者: 莫凡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建构   安吉拉·卡特   女性形象   夏娃  
描述: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改写欧洲经典童话和无以伦比的独创风格著称文坛。伊莱恩·肖瓦尔特称其为英国文人的膜拜对象,她对当代英国女性的写作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科幻、哥特、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可指涉其作品,但皆不足以涵盖其全部,也没有任何一种文体可以完全表现其丰富多变的小说世界。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卡特始终保持对童话和神话实质的浓厚兴趣,并毕生致力于解构父权制神话对女性本质的界定。在其众多作品中,卡特颠覆传统父权桎梏下刻板的女性
< 1 2 3 ... 5 6 7 ... 10 11 1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