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925 条
-
浅谈《喧哗与骚动》中三个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邹秀荣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迪尔西
凯蒂
南方妇道观
康普生太太
-
描述:
威廉·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着重刻画了三位女性形象,一个是被美国南方传统妇道观扭曲的代表人物康普生太太,一个是因南方妇道而受害且堕落的凯蒂,还有一个是象征人性复活理想人物迪尔西。作者在塑造三位女
-
新起点 新征程——全国妇联系统妇女发展部部长研讨培训班综述
-
作者:
崔卫燕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联系统
妇女就业工作
妇女权益
妇女组织
妇女工作
-
描述:
为期6天的全国妇联系统妇女发展部部长研讨培训班9月9日至1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办。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妇联发展部部长和业务骨干参加了研讨培训。 这期研讨培训班是在中国妇女九大胜利闭幕后全国妇联举办的第一个培训班。培训班的目的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接见中国妇女九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先锋品质
-
作者:
李文丽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荒诞实验
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
先锋品质
爱情主题
-
描述:
本文以先锋品质为切入点,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番巡视,从中洞悉此阶段女性文学在艺术探索和主题表现方面的反叛色彩和创新特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先锋品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荒诞实验与黑暗王国的舞蹈、伊甸园的追寻、生命体验的书写。
-
女性“当代英雄”的群像——试论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小说的艺术特色
-
作者:
段丽君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戏剧性
类型化
引文
戏拟
女性文学
-
描述: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坛著名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小人物题材 ,把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的景况和心理作为写作对象 ,使日常生活平庸甚至丑陋的部分进入文学表现的视野。其作品运用类型化、戏剧化、戏拟、引文 (包括化用 )等手法 ,表现出作家对女性生活独特的洞察 ,充分揭示了俄罗斯女性生活的本质
-
展示人格魅力的叛逆女性——简·爱与苔丝形象的比较
-
作者:
叶松青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苔丝
叛逆女性
简·爱
-
描述:
简·爱与苔丝分别是《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虽然二者都是文学史上的叛逆女性形象,但却有不同:她们各自的社会地位、气质、个性不同;她们的反抗方式、力度不同;她们的结局不同;她们的生存、个性发展的背景不同;作者思想对她们的渗透不同。论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探讨这两个艺术典型的不同魅力。
-
动荡时世的女性:2003年4月在汕头大学的演讲
-
作者:
赵园
来源:
东方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妇女运动
中国
-
描述:
讲这个题目于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正在散去之时,并非出于刻意的安排。事实上,定此题目时战事还没有起。这题目是由我近十年来的研究中引出的。近十年来我所关注的,更是“动荡时世的男性”,因为我的课题,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对同一时期的女性命运,只是偶有涉及(即如在谈论节操问题的场合)。
-
刻板印象的反叛:评谭恩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郭冬玲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颠覆与重塑
刻板印象
谭恩美
中西文化交流
后殖民视角
-
描述:
该文从后殖民及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白人文学中存在亚洲刻板印象的实质及其危害性,并在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谭恩美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对刻板印象的颠覆.论文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了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谭恩美在
-
论奥尼尔《奇异的插曲》与《悲悼》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甲鲁海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奇异的插曲
悲悼
女性人物
-
描述:
该文以奥尼尔创作中期的《奇异的插曲》和《悲悼》为例,试图探讨和分析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主体部分分成三章.第一章讨论了剧中所反映的清教思想对女性精神上的压抑和摧残.奥尼尔曾经指出,他对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戏剧不感兴趣,而热衷于探讨人与上帝之间的关
-
寻找自我身份和妇女主义精神: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茜莉的心路历程
-
作者:
黄立华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身份
心路历程
妇女主义精神
艾丽丝·沃克
茜莉
-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最著名的黑人妇女作家之一。沃克因其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1982)获得了普利策奖而闻名遐迩。她笔力遒劲,富于表现力地描写黑人妇女为争取性平等和精神再生而进行的斗争。对沃克而言,黑人妇女是希望和再生的象征。作者,通过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强调妇女团结起来同消极的社会机制作斗争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剖析主人公茜莉—一个十四岁的、贫困的,近乎文盲的南方黑人妇女追求自我身份和妇女主义精神的心灵历程。这两个主题相辅相成,贯串整个小说。 一方面,茜莉追求的是自我身份。在这一过程中,茜莉经历了
-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台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
-
作者:
洪國智
来源:
国立中央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皮以書
慰勞工作
宋美齡
婦聯會
軍眷
軍人
-
描述:
「婦聯會」長久以來以服務軍人的形象而令社會大眾印象深刻,然而該會為何會選擇以軍人為主要的服務對象?且到底又推動了多少具體的服務軍人的工作?這些工作存在的目的為何?工作透過這個婦女組成的團體執行起來又
<
1
2
3
...
55
56
57
...
91
92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