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76 条
-
唐三彩女性人物俑服饰研究
-
作者:
李维艳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唐三彩女性人物俑服饰研究
-
试论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
作者:
王红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试论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
“包容性增长”视阈下农村外出务工女性福利获得研究: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City
-
作者:
吕晶晶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外出务工女性
福利获得
包容性增长
-
描述:
,是我们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福利体系是农村外出务工女性依法享受的权利,农村外出务工女
-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在《心灵的慰藉》中的生态女性意识的解读
-
作者:
周雪原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
生态女性意识
《心灵的慰藉》
-
描述: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是美国当代杰出的作家、自然学家和环境保护家。因为出生并生长于犹他州的熊河鸟类保护区附近,威廉斯天生与大自然亲密无间,这使得她一直致力于倡导保护和爱惜环境。同时,威廉斯见证并亲身经历了内华达核试验基地进行的核爆炸试验所引起的对周围地区女性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这段成长经历使她成为了一名女性主义者。此后,威廉斯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文字去唤醒读者保护环境和爱护女性的意识。1991年,威廉斯发表了《心灵的慰藉》,这本书一经发表即被认为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威廉斯将两条线索穿插于此书之中:
-
追寻自我:《安娜·克里斯蒂》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朱云娜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安娜
独立自我
《安娜·克里斯蒂》
女性主义
-
描述:
《安娜·克里斯蒂》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早期剧作中较有名的一部,并于1922年获得普利策奖。安娜是该剧的主人公,其人生变迁构成了故事的主线。故事伊始,无助的安娜被农场的亲戚收养,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被表兄强奸后,安娜逃到了另一座城市,熟料却沦落风尘。妓院被警察查封后,安娜别无选择,只好投奔当水手的父亲。父女海上重逢和海上美好的时光使安娜仿佛获得了新生,强烈的自我意识突然被唤醒了。为了追求独立自我和真爱,安娜开始了勇敢的反叛。安娜的遭遇使我
-
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王萌萌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丙戊酸对女性体重、胰岛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
作者:
张存玲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体重
丙戊酸
胰岛素
女性
-
描述:
背景与目的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于1964年首次被应用于临床,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应用VPA治疗癫痫,我国于1977年开始将其应用于临床,虽然随后有许多新的抗癫痫药(AEDs)问世,但VPA由于抗癫痫谱广,价格便宜在临床上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对于癫痫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求控制发作,还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使VPA相关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体重增加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研究发现体重增加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多囊卵巢、心脑血管疾病等,并且体重
-
《榆树下的欲望》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
作者:
王静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剧本主题
生态女性主义
《榆树下的欲望》
美国戏剧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榆树下的欲望》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
台湾女性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书写
-
作者:
张杨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园情结
象征意蕴
文化认同
台湾女性文学
-
描述:
“家园情结”是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文学母题,是人类经历了漫长进化过程后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永恒的情结,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衍生物。“家园”作为人心灵的归属地,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人们遭受到挫折、漂泊异乡,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的时候,更会对“家园”产生强烈的向往。这种力量一旦受到压抑(如漂泊、放逐),必然要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情结”。 文化诞生以后,以“家园”借代文化,或者以文化指称“家园”,就成为一种互释关系。以“文化”为内涵的“家园”,从此就跳脱了个体的范畴,积淀
-
生命的燃烧
-
作者:
李昱姝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人所赋予的社会角色,不再甘于被压抑、受屈辱的命运,发出“女
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的抗争。大量女性文学作品的问世,
形成了对男权话语中心为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强大的消解之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