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667 条
-
当代女性国际政治参与研究
-
作者:
钱海英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联合国
国际政治参与
非政府组织
女性
-
描述:
长期以来,国际政治一直被视为是一个由男性统治的领域,由于人们对男性特质/女性特质的划分,女性被排除在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之外,因此,女性在国际政治中是“缺席者”。不仅如此,女性在国际政治中所做的贡献也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参与国际政治的广度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女性担任国家元首、政府部门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高级管理者的人数迅速增多;另一方面,女性在国际政治中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在军事、政治、外交等“高级政治”中,女性作为国
-
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
-
作者:
崔琇景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后期
女性总集
女性作家
女性交游
女性弹词
文学生活
女性书写
-
描述: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女性作家们活动的盛况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空前的。虽然民国初期还有一些人对明清女性文学给予关注,但其后一直不太受到重视。到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外学界开始重新评估传统时代的女性文学,并试图为女性作家定位。本论文从文化分析、个案研究、断代史研究等角度,主要探讨了该时代的女性文学话语、交游关系、女性作家形象、出版与流传及女性文学对朝鲜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文化分析”,是指诠释和解读当时的人们对某种文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女性书写及作家的相关话语。清后期不少
-
伤怀与超越:当代女性民族文化写作探析
-
作者:
杨秀英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伤怀
民族文化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近年来,女性文学在多元发展中日益走向成熟。女性文学的多元发展态势彰显了女性意识与文化格局的不断嬗变。其中,部分女作家继往开来,汲取女性视角与民族文化视角的双重优势开辟出了民族文化写作的路径。她们依据自身对民族文化的印象与理解,通过作品向读者表露了她们思悟的结晶。综观女作家的民族文化写作,她们进入题材的方式不一,她们诠释心声的题材迥异,但是,她们的作品却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伤怀与超越的美学意蕴。伤怀与超越的美学意蕴应和了女性意识的丰富与大气,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健康发展,同时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良性建构。藉此,本文试
-
男性意识下的女性世界:解读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作者:
肖英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茨威格
女性世界
男性意识
陌生女人
-
描述:
文章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通过对小说里爱情的批判、对小说里女性形象的批判以及对作家本人的批判,认为男性意识形态和男性权力话语对茨威格创作深有影响,其文本中仍然有较强男性意识形态的显现,其小说中的女性仍然生活在男性权力话语为其编织的囚笼中。
-
女人天生爱做梦:《火宅房客》中女主人公的梦境解析
-
作者:
国文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噩梦
白日梦
劳伦斯
《火宅房客》弗洛伊德
-
描述: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其"马纳瓦卡"系列作品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其中的<火宅房客>对女主人公丝特茜的夜梦及其白日梦的精彩描写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解读人物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丝特茜夜梦(主要是噩梦)的分析探讨;第二部分通过对其白日梦的解析,看到她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对未来的生活依然抱有希望.
-
台湾妇女运动与民法婚姻制度的现代转型
-
作者:
于维君
来源: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新知基金会
妇女运动
民法
亲属法
-
描述: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了政治开放。使得台湾妇女运动有了新的生存机会与空间。在此背景之下,台湾妇女运动所完成最主要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推动台湾地区民法亲属编的修订与改革。台湾的妇女新知基金会对台湾妇女运动可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法律修订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但结果仍然是可喜的。而这一过程推动了台湾妇女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
沈兹九:一段女独立办报人的历程
-
作者:
杨振华
来源:
新华月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办报人
全国妇联
《中国妇女》
宣教工作
妇女解放事业
妇女运动
教育部部长
30年代
-
描述:
沈兹九(1898-1989),浙江德清县人。她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常委及宣传教育部部长等职,主持妇女宣教工作,还担任《新中国妇女》(《中国妇女》前身)月刊的总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她就在上海从事妇女运动,宣传冲破礼教、追求自由、抗日救国的新思想。
-
《喜福会》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刘奕
于睿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殖民女性主义
谭恩美
《喜福会》
-
描述: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通过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与冲突,表现了华裔女性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和在男权以及文化霸权社会中的抗争.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谭恩美的<喜福会>中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她们在双重压迫下,沦为主流社会外的他者,以及努力探求非殖民化道路,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
战争叙事中民族/女性话语关系个案透视
-
作者:
温华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话语
女性话语
20世纪中国文学
战争叙事
-
描述:
在20世纪中国战争叙事当中,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存在着总体合作又不乏矛盾的关系:在<生死场>、<我在霞村的时候>、<风萧萧>等文本中,一方面女性形象必须通过民族话语的提升才能获得主体性,另一方面民族话语又压抑了女性个体丰富的情感与个性要求.总体看来,两者关系是以民族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借民族而塑形,女性话语通过民族话语的面目展示自己.
-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红字》
-
作者:
郭娟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主体
女性意识
-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出发,对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主人公海斯特的女性形象进行评论。霍桑将处于社会边缘人的海斯特塑造成为与命运抗争的叛逆女性,她颠覆了男权社会将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把自己提升到了主体的位置。作品中也融入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