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略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作者: 张毓茂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雷电颂   秦始皇   性格特征   无产阶级革命家   艺术成就   信陵君   武则天   屈原   女性形象   夏完淳  
描述: 郭沫若的历史剧不但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卓越的,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苑中光彩夺目的奇葩。一九四二年四月,《屈原》上演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曾写诗赞颂: 诗人独自有千秋,疾恶平生恍如仇。邪正分明具形象,如山观者判薰莸。董老的诗高度评价了郭老史剧的艺术成就,实非溢美之词。
茅盾前、后期小说中时代青年形象之比较
作者: 超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期创作   形象系列   青年形象   创作时代   茅盾小说   资本家形象   早期小说   时代女性   人物形象   前期小说  
描述: 提起茅盾创造的形象系列,人们都知道是时代青年(尤其是耐代女性)形象系列及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不仅如此,在人们头脑中似乎还认为茅盾前期以创作时代青年形象为主,后期转而以创作民族资本家形象为主,但是我以为这种印象是不甚准确的。我们一般认为茅盾创作的前后期是以《子夜》为分界,他前期创作时代青年形象的小说主要是《蚀》和《虹》,而后期创作
新时期丁玲小说研究漫评
作者: 袁良骏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研究   新时期   创作道路   莎菲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品   女性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  
描述: 一丁玲复出后,虽然写了大量散文、随笔、评论、回忆录,但小说创作却几乎停顿。《杜晚香》究竟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至今归属未定,作家生前自己的说法也相当含糊;修改后重新发表的《在严寒的日子里》也仅仅相当于作家整个写作计划的五分之一(十万余言)。不过,丁玲小说研究却空前活跃,成果也比较突出。说起原因,自然并不复杂: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开始,丁
莎菲……美琳…贞贞…陆萍…黑妮——丁玲创作个性研究中的一个视角
作者: 林唯民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执着追求   女性作家   莎菲   小资产阶级   创作个性   丁玲   作品题材   性格   女性形象  
描述: 文章认为丁玲笔下最爱表现的女性形象“是随着丁玲的创作个性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是一个时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作品题材又基本一致,“丁玲较于冯沅君则更多的喜爱那些负荷时代重压、苦闷彷徨而又坚忍奋斗、执着追求的‘倔强的人物’”,“是因为丁玲本人就具备这种气质性格”。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
作者: 沈绍镛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屠格涅夫   零余者   多余人   作家   文学创作   郁达夫小说   相似之处   作品   女性形象   俄国文学  
描述: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对我国新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沫若说:“达夫在中国新文学里面的地位,很象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郁达夫与屠格涅夫在文学上的地位是否相当,暂且不论.但屠格涅夫是郁达夫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位外国作家,也是对郁达夫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之一.他们之间不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文学创作,确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两位中俄优秀作家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论丁玲的早期小说创作
作者: 蔡美琴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经历   矛盾性   早期创作   丁玲   无政府主义者   复杂性   个性解放   共产党领导人   女性形象   早期思想  
描述: 文章简述了丁玲早期的生活经历,认为“丁玲的早期生活是在寻找人生的光明之道”。她“较早地受到共产党领导人的教育,却也跟无政府主义者接触过。她对旧社会有不妥协的反叛情绪,却又不愿受纪律的约束,要自由地飞”。“她当时固执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坚持寻找的是个人奋斗道路。但由于屡次受挫,她对这条道路也开始产生怀疑,却又不知该往何处走。这就是丁玲早期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理智与感情——论茅盾对艺术的选择
作者: 超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观选择   作者   艺术   现代作家   茅盾   吴荪甫   理智   感情   早期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个奇特的现象,在他身上集中着许多的矛盾,最为人所注目的即他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摇摆选择及由此导致的他的作品的成败得失。我们以前的评论多把他这种选择前的矛盾及其最后的选择都认定为是客观世界,即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现实状况引起的,这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但作为作家本人,是否也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呢?本文想就茅盾对于艺术
以革命者的情怀追求美,探索美-丁玲审美理想初探
作者: 李亦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好生活   革命者   丁玲创作   追求美   作家   莎菲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审美理想   短篇小说  
描述: 被国外称为“中国革命的女儿”的丁玲,已走过半个多世纪漫长的文学道路,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写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评论。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长达二十多
“新女性”个性解放道路的终结-论陈白露的悲剧
作者: 马俊山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余人   小资产阶级   妇女解放运动   新女性形象   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三十年代   解放道路   中国现代   陈白露  
描述: 妇女解放,是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索和开掘,创造出一系列神采夺人的女性形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全可以和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群或“多余人”人物系列相媲美的时代群像,可以从中窥见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的艰难历程。
现代知识女性的心理踪迹——丁玲和张洁的小说比较
作者: 赵福生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特征   孤独感   新时期   基本方式   小说创作   爱情观   自我安慰   知识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社会现实  
描述: 文章认为,“从‘五四’到新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小说创作中,相当部分的知识女性形象具有一个普遍而突出的心理特征:“孤独”,“这些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知识女性,面临的却是同样的孤独:或到处碰壁,走投无路;或落落寡合,形影相吊,孤独几乎成为她们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孤独感也就成为她们的主导心理”。文章还指出“知识女性的爱情观与社会现实的某种脱离。她们不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的高度来自我安慰,就是把理想下降到现实的基地上屈尊迁就,两者都逃脱不了爱情的悲剧命运”。
< 1 2 3 4 5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