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
作者: 宋青红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指导委员会   宋美龄   国民党政要夫人   动员   家庭妇女   妇女工作  
描述: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作为战时妇女运动的总机构,组织和领导了战时的妇女工作。宋美龄以蒋夫人的身份,团结各派各派各界妇女参与战时妇女新运工作,各妇女工作组织者更是积极推行其妇运理念和主张。在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妇女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乡村服务、妇女文化事业、妇女生产事业和妇女生活指导等各项事业得以展开。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的设置则与国民政府行政机构密切相关,各机关新生活妇女工作队依国民政府中央各机关而设立,各省新运妇委会依托各省机构而设立。新运妇指会领导下的妇女动员具有明
从意识到实践: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女性主体变迁
作者: 安善姬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体   主体   女性启蒙   新文学整体观   自我实践主体  
描述: 本篇论文试图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色·戒》和沈从文的《萧萧》等5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来研究女性主体意识变迁的过程,特别是《色·戒》对“自我实践主体”的女性主体意识和《萧萧》对“女性化主体化”的新关系方式。笔者通过对5种主体化趋向的分类来分析中国现代女性主体的变迁及发展。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萧红《呼兰河传》里破坏“自我生杀予夺之权”的悲惨的女性主体。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自我欲望发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三、张爱玲《
路得:圣经中的另类女性:路得身份特征探析
作者: 黄薇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释经学   希伯来圣经   《路得记》   女性人物  
描述: 本论文以《路得记》为研究对象,在现代释经学的基础上,通过在经文间的相互比较,试图详尽地考察该篇经文内在的文学手法,着力对女主人公路得这一形象的多重身份特征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考察该篇经文外在的社会历史情境对经文的影响。从而探究经文的意义以及树立面对
韩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以国会选举为中心
作者: 王月倩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参与   韩国   国会选举   女性  
描述: 政治民主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在国会中所占的席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女性参政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中国的邻国,韩国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后,试图摆脱政治上男性垄断、排斥女性的局面,尽早实现政治民主化,为此政府及社会各界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女性参政的政策措施,如“比例代表制度”;韩国女性参政团体借鉴西方经验不断壮大队伍,开展各项推动女性参政活动。在各方努力下,韩国女性的性别赋权指数从1997年的全球第78位上升到了2006年第53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韩国20
A.S.拜厄特四部曲小说中知识女性的研究
作者: 袁茂红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特质   拜厄特   自我空间   知识女性  
描述: A.S.拜厄特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占有:一部罗曼史》是1990年布克文学奖的得主,她本人也于1999年获得了“爵士”的头衔。拜厄特在自己的批评集《关于历史和故事》中提到,她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务工女性之权益保障——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作者: 黄琛虹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进程   权益保障   性别平等  
描述: 劳动力流动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流动务工女性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身份和性别的双重弱势将她们的权益维护推入了尴尬的境地。就地方政府治理而言,对流动务工女性权益的关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是改革开放的龙头,也是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女性人口达到410.47万。本文选取上海为例,将来沪务工女性在上海的权益保障,作为研究中国流动务工女性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权益问题的缩影。本文选取1200名来沪女性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了解来沪务工女性的生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
作者: 邢婧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身体形象   民国上海   文化意象   月份牌   摩登  
描述: 月份牌——民国时期兴盛于老上海的广告招贴画,如今不仅成为有关老上海的热门收藏物,也在众多学者对其关注的过程中成为上海地方性文化的标识物之一。本文旨在从月份牌中所反映的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形象的变革这一角度来分析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产生背后女性自我觉醒与认同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摩登”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文化关键词之一。本文尝试结合城市文化意象理论以及运用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社会学等方法阐释月份牌摩登女性身体形象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意象的合法性。伴随社会转型期,在民族国家政府、知识分子、大众以及带来消费文
从女性哥特解读麦卡勒斯作品的颠覆性
作者: 斯韩俊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哥特   怪异   颠覆   麦卡勒斯   边缘化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南方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她着力表现人类的精神孤独,所以评论界普遍认为其作品是人类精神孤独状态的寓言,而相对忽视了作家对美国南方社会问题和南方文化的关注与批判。本文选取了麦卡勒斯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三部重要作品,即《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研究对象,从女性哥特的视角来解读其作品对当时南方主流社会文化的挑战与批判。女性哥特是把女性主义和哥特手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其没有统一明晰的界定,所以在本文中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 卢星伊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消费社会   80后女性   女性主体意识   双赢   女性文学  
描述: 本世纪初,被称为“80后”的青年创作者群体创作的作品进入市场、传媒的视野,发展到现在,“80后”文学现象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在这个创作群体中的女性创作者,最初是与“80后”整体一起作为营销策略被推出,她们的写作既有与80后整体一样处于消费文化语境包围中的相似之处,但又有其作为女性写作在这个时代的特别意义,尤为重要的是,在这长达十年的创作过程中,她们的女性主体意识由外向内、由弱转强,实则也是逐渐实现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对于“80后”女性主体意识的研究,就必须思考其写作的文化语境的变化,她们的出场方式、写作
英国小说的兴起和早期女性小说家
作者: 鲁芳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的兴起   贡献   女性小说家   女性文学  
描述: 在当代,小说早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但是在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英国,小说刚刚出现之时,它却被认为是一种低级的文体。只有很少一部分作家愿意进行小说的创作,阅读小说也被认为是有害和令人耻辱的事情。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的小说作者和读者都是女性,这些女作家突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投身小说的创作,她们的作品受到了当时大多数读者的喜爱。因此,早期女作家为小说这一新体裁的兴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她们对小说的兴起所做出的贡献却遭到了很长时间的否认或忽略。传统的文学评论家们把小说的兴起完全归功于丹尼尔·笛福、
< 1 2 3 4 5 ... 7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