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光荣使命 ——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
作者:
邓颖超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光荣使命 ——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
我妇联向赞比亚妇女组织赠送物品
-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我妇联向赞比亚妇女组织赠送物品
-
奋发自强开创妇女运动新局面 ——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
-
作者:
康克清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奋发自强开创妇女运动新局面 ——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
-
《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的序言
-
作者:
邓颖超
来源:
人民日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报纸
-
描述:
《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的序言
-
巴金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丹晨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家
曾树生
妇女命运
妇女解放
革命女性
汪文宣
三部曲
巴金
女性形象
《寒夜》
-
描述: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最丰饶的作家之一。在他的大量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女性形象占着异常突出的位置。几乎可以说,在“五四”以来的作家中,还很少有象巴金这样写了数十个形象鲜明的女性。那末,巴金究竟写了一些什么样的女性,表现了怎样一种妇女观?他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大批女性形象,他比前人和同时代作家又有哪些具有自己特色的创造性的成就?他所描写的这些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居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些都是本文试作探讨的一些问题。
-
张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吴宗蕙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妇女命运
妇女解放
题材领域
社会大转折
五十年代中期
女性形象
张弦
小说
社会发展水平
-
描述:
张弦同志是以塑造女性形象、探索妇女命运而见长的作家。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以来,他就怀着饱满的热情,以细腻抒情的笔触,着意描绘女性的精神风貌,在这块特定的题材领域内辛勤耕耘,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妇女问题一直为先进的人们所关注,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地位,是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每当社会大转折、大变革时期,妇女问题总
-
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评《流逝》中的欧阳端丽)
-
作者:
吴宗蕙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阳
女主人公
新时期
王安忆
资产阶级
作品
社会生活
女性形象
社会责任感
文革
-
描述:
王安忆同志的中篇新作《流逝》(载《钟山》1982年第6期)发表以后,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独呈风貌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这位年轻的女作家思想上的继续升华和艺术上的日趋成熟,表明她已从表现生活的较为狭小的角落扩展到表现社会的开阔地带。《流逝》写的是文革中的故事。它通过对一个资本家家庭在十年动乱中生活境遇变迁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对女主人公欧阳端丽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那个苦难年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新时期文苑中,以十年文革为环境背景的作品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多数侧重于揭露这场浩劫在人们心灵
-
倔强的灵魂--谈丁玲小说中几个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宋晓萍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生活
共产党员
莎菲
陆萍
个人主义
丁玲
女性形象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小说
不协调
-
描述:
丁玲是善于刻画女性形象的著名作家。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中有不甘于沉沦的梦珂、莎菲;有不断探求新路的美琳、丽嘉;有面对反动派杀人屠刀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有对新生活充满信心的薇底,也有与新生活不协调而陷于重重矛盾之中的陆萍。这是一组女性形象的群雕,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尽管这些女性携带着纷杂的时代尘土,处于不同地位,
-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庆健
来源:
北京晚报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
为时代的新女性塑象——漫议部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何志云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生活
许灵均
一江春水向东流
妇女问题
上前线
中国电影发展史
昆仑影业公司
银幕形象
女战士
江玲
-
描述: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自觉地在银幕上提出妇女问题,描写各式各样的女性生活、表现广大中国女性的痛苦与觉醒、挣扎与奋起、希望与憧憬,抒发她们的心声,以至于出现一批活生生的女性形象,应该说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以后又逐步有所发展。仅就抗战后的昆仑影业公司制作的影片看,人们就从中结识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银幕形象,比如投身抗战、历尽艰险的进步女学生江玲玉(《八千里路云和月》),在艰难的时代承受着重负,支持丈夫上前线抗日,自己带着婆婆和孩子备尝辛酸的素芬(《一江春水向东流》),坚强的革命女战士李新群,软弱却不失为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