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青年文学家】搜索到相关结果 729 条
-
解读《雪国》中的两位女性形象
-
作者:
闫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雪国
女性形象
川端康成
-
描述: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塑造了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倾注了他对女性的赞美与同情。他笔下的女性在悲惨的社会环境中仍然努力地挣扎、反抗命运,追求爱情平等和人格尊严。但是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又不可避免地带入了他的男性中心思想。
-
浅析温庭筠、韦庄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怀鑫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晚唐五代时期词风多婉艳柔媚,因此致力于写女性的词人便多了起来。温庭筠作为第一个专力描写女性的词人,其创作风格与方法也影响到了后人,韦庄便是受影响者之一。他们往往描写几个固定的女性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社会的关照。二人的词中描绘的女性形象也多为悲苦女子。在这里我们从红楼歌女的身世以及征人思妇的孤独和青春少女的春愁来探究温韦笔下的女性形象。
-
沈从文与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
-
作者:
周晓坤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萧红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和萧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其小说的背景地点也往往选在自己的故乡,而小说主题又往往在诗意的叙述中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荒凉与悲伤。同时他们又是迥异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们的语言风格以及小说的内在气质上。
-
《三国演义》正面的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潘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面
代表人物
《三国演义》
意义
女性形象
-
描述: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无数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同时也为读者塑造了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针对《三国演义》中正面的女性形象的具体特征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具体分析。
-
《聊斋志异》当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珊珊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复杂多样
女性形象
-
描述: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本文主要选取了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来分析蒲松龄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罗兰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七个尖角阁的老宅》
女性形象
纳撒尼尔.霍桑
-
描述:
《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纳撒尼尔.霍桑继《红字》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为其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七个尖角阁的老宅》蕴涵了纳撒尼尔.霍桑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解读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深析霍桑对构建一个男性、女性及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的向往。
-
浅论张天翼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明洪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悍妇
慈母
女性形象
-
描述:
张天翼笔下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乡绅地主和向上爬的小人物,并且这些人物形象都得到了一定的意义阐释。其实张天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如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悍妇,伟大而无奈的慈母,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村妇女。他冷峻地批判地旧式传统女性,同时又深刻理解女性生存的艰难,同情女性命运的悲惨,并对女性的反抗意识给予赞美。
-
严歌苓早期作品中“无性化”女性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
作者:
苏曼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背景
无性化
女性形象
严歌苓
-
描述:
本文对严歌苓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归纳出她们的"无性化"特征,并对此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度剖析,为研究作家后期的作品指明一定的方向。
-
女性形象与民族文化认同
-
作者:
白瑞雪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内蒙古新世纪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人物形象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容和方式需要通过人物来传达和表现,女性形象是表达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
《中国文学》英译版(1951-1966)译介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王欣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外宣传
《中国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中国文学》中选译了很多有关女性的文章。本文以《中国文学》1951年创刊到1966年文革前这一时期译文文本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女性形象的译介让国外读者了解了中国各个时期女性形象的转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使得中国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对于中国形象的对外宣传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