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延边大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87 条
-
《占有》中作者A.S.拜厄特对女性主义的继承与批判
-
作者:
侯燕飞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占有》
拜厄特
女性主义
批判与继承
-
描述:
A.S.拜厄特(1936-)是英国著名的、家喻户晓的女性评论家、小说家。拜厄特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占有:一部浪漫史》先后获得了英国最高的文学奖布克奖和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占有》作为拜厄特的鸿篇巨著涉及到了很多的体裁和主题,包括女性主义元素。拜厄特的女性主义思想被很多学者和研究者分析,然而却极少有研究者涉及拜厄特对女性主义追随者违背道德的性自由追求的批判。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占有》的女性人物及其与小说中几个男性人物间的关系,阐释拜厄特对女性主义元素的继承、批判,揭示拜厄特对理想的男女两性关系的提倡和呼唤。
-
志贺直哉文学に(?)ける女性像:『暗夜行路』を中心に
-
作者:
郑香花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化
志贺直哉
母爱
暗夜行路
女性形象
-
描述: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历史时期的作家,是日本文学流派之一的“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章简洁明快,并经过反复推敲,被称为“没有多余话的文章”,不但影响了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很多作家,还被誉为“小说之神”。志贺直哉一生撰写了两百多部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短篇小说。但《暗夜行路》却是长达25年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作品从初期到后期的特征。因此要研究志贺直哉的作品,对他的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对《暗夜行路》这部作品的研究论著虽然数目众多,其
-
当代中国朝鲜族汉语创作研究
-
作者:
安美兰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边缘性
汉语创作
朝鲜族文学
展望
-
描述:
中国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主要进行母语创作,但也不乏汉语创作。朝鲜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朝鲜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但学术界一直囿于有关文学的传统观念,即受必须用本民族语言创作这一观念的约束,出现排除汉语创作的现象。其实朝鲜族作为双语使用者文学创作也是双轨制的。即朝语创作和汉语创作。这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朝语创作和汉文创作已形成良好的根基。汉语创作也是中国朝鲜
-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审丑形象研究
-
作者:
刘晓晖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苏童
审丑
女性形象
-
描述:
张爱玲和苏童是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两位作家,这两位作家对女性做了审丑的想象和描述,着重描写了他们外表光鲜美丽,内心却是阴暗、丑陋的特质。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由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暴虐和不负责任使得张爱玲对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产生了质疑,甚至产生了弑父情结。在她的作品中男性是缺席的,男性形象大多是肉体健全但心智残缺或是肉体残疾且唯唯诺诺的形象,他们逃避本该对家庭和妻子儿女所负的责任。张爱玲对笔下女性形象的本质的丑陋性做了一个真实的还原,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男权话语下完美女性的标准。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不
-
《石榴树上结樱桃》乡村叙事研究
-
作者:
纪晓霞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观照
《石榴树上结樱桃》
乡村叙事
李洱
-
描述:
《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作家李洱所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但不同于李洱此前所坚持的知识分子小说创作路线。该小说文本将叙述的视野聚焦于当下正在发生复杂社会变革的中国乡村,摆脱了传统乡土小说的书写模式。既没有描写乡土生活传奇,诉说农民身上所担负着的沉重苦难,也没有开启犀利的国民性反思与批判,没有试图建构民族国家的神话寓言,更没有沉迷于乡村世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描摹与永恒的人性的书写。而是回到了现实的乡村社会中,去呈现世俗的农民日常生活,表现“文化上的复杂性”,“探究复杂语境中的人的存在状态”。《石榴树上结樱桃》
-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在韩朝鲜族形象建构研究
-
作者:
高峰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国社会
朝鲜族
朝鲜族形象
形象建构
-
描述:
自中韩建交以来,中韩贸易额不断上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韩国发展急需劳动力的背景下,许多中国的朝鲜族看到了一个“契机”。因为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导致了两国工资水平同样也有着不小差距,因此中国的朝鲜族利用文化上相近,语言共通的优势纷纷奔赴韩国追寻他们的“韩国梦”。但是这些赴韩务工的朝鲜族群体有着文化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一些特征,而且大多数人员都从事韩国人不愿从事的“3D”产业,因为工作本身的特性以及朝鲜族自身的原因很难接触到当地的韩国人。所以大多数韩国人对朝鲜族的形象大多数来自阅读,感性的体验以及
-
张笑天影视剧文学创作研究
-
作者:
韩路鹏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题价值
影视剧文学创作
艺术价值
张笑天
社会价值
-
描述: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张笑天影视剧作品创作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作品的主题进行研究并分类,分析其中包含的对历史的重塑和主流意识的正向抒写;第三章详细叙述张笑天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点等艺术价值;第四章分析这些作品在补充红色经典、传播当代价值风向、影视剧文学的表演突破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张笑天的影视剧文学作品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重述、历史人物的重新演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地域历史和文化的描述,作品主题十分丰富。在创作上,他
-
海岩小说人物形象研究
-
作者:
孟琦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警察题材
人物形象
审美价值
-
描述:
海岩的创作起始于1988年,从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的》问世到2013年的《长安盗》,在25年间,海岩共创作了5部中篇小说,14部长篇小说,2部杂文集和1部散文集。海岩小说风靡了二十余年,在一代人
-
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
-
作者:
金香丹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屠格涅夫
呼兰河传
萧红
猎人笔记
比较研究
-
描述:
萧红(1911-194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东北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猎人笔记》是他的处女作。五四运动时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形成一个阅读热潮。包括萧红很多中国现代作家都从屠格涅夫创作中汲取营养。萧红更是喜爱屠格涅夫小说,她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借签屠格涅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技巧,这是两者可比性的基础。本文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屠格涅夫的作品《猎人笔记》为中心,从主题
-
莫言《蛙》与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比较研究
-
作者:
崔美艳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莫言
心理学
村上春树
-
描述: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荣誉是来之不易的。那年被提名的还有日本的村上春树,很多人都认为村上春树会获奖。因为他的作品被大众所周知,并翻译成很多语言被世人流传。但2012年瑞典皇室把这份荣誉授给了莫言。自从莫言获奖之后,很多人更关注村上春树,虽然之后村上春树仍然没能获奖,但他的更多作品仍然被大家所接受并喜爱。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存在的价值。过去是因为政治压迫与人类的无知,而现在是人们过于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导致人类忽视生命的尊严及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追寻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