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566 条
-
《凯瑟琳的故事》翻译报告
-
作者:
徐颖懿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译者素养
凯瑟琳·海斯
萨克雷
-
描述:
笔者所翻译的内容是《凯瑟琳的故事》这本书的节选章节,该书的翻译任务是河南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项目的一部分。该书的翻译由笔者和另外三位同学合作完成,笔者负责的是本书第一章节的翻译。《凯瑟琳的故事》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作品。此作品于1839-1840年首次发表在《弗雷泽杂志》上,该作品主要讲述了凯瑟琳·海斯的故事:由于被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所迫,凯瑟琳·海斯谋杀亲夫,1726年,她在伦敦刑场被施以火刑。凯瑟琳·海斯是萨克雷著作中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英国维多
-
唐人街英雄与西方骑士的交锋: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刘珊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权利关系
《扶桑》
男性形象
性别支配
文化霸权
严歌苓
-
描述:
近年来,新移民文学迅速发展,并在海外华人文坛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作为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之一,严歌苓在她的代表作《扶桑》中以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史诗般的语言展现了旧金山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辛酸历史,它的英译本成为2001年《洛杉矶时报》年度十大畅销小说之一,并被誉为“海外华人史诗的第一部”。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扶桑》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同名女主人公“扶桑”身上,而对小说的两位男主人公—华人男子大勇和白人男孩克里斯,则尚未有深入或系统性研究。严歌苓一方面赋予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丰富的文化政治含义,
-
论严歌苓的长篇小说
-
作者:
郭晓辉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故土题材
移民题材
女性言说
文化沉思
-
描述:
严歌苓,一位执着的海外华人书写者。她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把握,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感悟;将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恰如其分的融入到自己跨越中西两种文化经验的写作当中,使得她所创作出的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都透露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她的这种文字书写也引起了海外和大陆内地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本文是以作家严歌苓在留美初期、旅居非洲时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将这两时期的长篇小说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以严歌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不同身份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命活动、心
-
灵魂的堕落 希望的虚无:论曹禺代表作中男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
作者:
孟杨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物心理
男性形象
家族与男权文化
精神性格
五部代表作品
-
描述:
自从话剧这种“舶来品”传入中国的那刻起,众多的剧作家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本创作与艺术革新。直到1934年《雷雨》的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才真正走向了成熟。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曹禺在《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以及《家》这五部代表作品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举,特别是他所塑造的那些优秀的戏剧形象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那些善良坚韧、执着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让人们看到了这位中国的戏剧大师深厚而精湛的创作功力。然而在曹禺的笔下同样也存在着一群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他们是一群篆刻了旧中国封建思想
-
两位“致人性于全”的伟大作家:鲁迅与莎士比亚
-
作者:
高晓丽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性主义
悲剧中的人性
人道主义
-
描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大师,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提到过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在精神上存在着多层面的相同。他们各自笔下都塑造了高大而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鲜明的悲剧形象,各具特点的女性形象等。在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悲剧精神等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之处。论文主体主要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从鲁迅与莎士比亚的关联,个性主义比较,人道主义精神比较及他们悲剧中的人性色彩这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论文第一部分主要阐释鲁迅与莎士比亚两位人文主义者的关联。这
-
莎士比亚戏剧中圣徒式人物形象研究
-
作者:
李媛媛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圣徒式
功能性人物
心理性人物
莎士比亚戏剧
-
描述:
莎士比亚戏剧属于伊丽莎白时期的世俗戏剧,虽然重在宣扬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想,但是由于文化渊源继承性,人文主义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仁慈、博爱、宽恕”及注重人的性灵和道德完善等道德观念。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亦有基督教道德观的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圣经典故的化用和宗教主题上,还体现在一些宗教意味浓厚的戏剧人物言行上。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往往都是些虔诚的基督徒,这类具有圣徒精神的虔诚基督徒,或是修道士牧师,或是贞洁的女性形象,都传达出了作家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探索。本文有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引言主要是梳理本课题的国
-
论严歌苓小说的悲剧意识
-
作者:
袁媛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剧意识
严歌苓小说
-
描述:
严歌苓是当今海外华人文坛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小说创作,时至今日已近30个年头。她笔耕不辍,作品不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态。通读严歌苓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严歌苓是一位有着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在她50多部中、短篇小说和10多部长篇小说中多有对人类各种悲剧的表现。探讨人类生存困境,展示人的生存和精神层面的各种悲苦便构成了严歌苓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拟从悲剧意识的角度入手,运用具体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细读的方法,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深层探索,探究其作品中悲剧意识的渊源,分析其小说中悲剧意识
-
近二十年来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张捧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男性形象
人类学纪录片
纪实美学
-
描述:
人类学是一门新发展的交叉性学科,人类学纪录片研究普遍将视角集中在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概念的阐释等方面。较少针对人类学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做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而系统化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归纳对体现创作者有关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观念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作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目前上述空白领域,本文借鉴目前我国媒介中有关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学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采用文本研究方法,以社会性别的视点为切入口,从纪实美学的角度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众多人类学纪录片中较知名具有代表性的
-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
-
作者:
王翼荼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乐府
艺术表现
《诗经》
爱情诗
人物形象
-
描述: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是周、汉两代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爱情诗歌萌芽和发展的阶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先秦至汉代民众的爱情生活状态。对两大文本中的爱情诗篇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两大文本本身,丰富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探寻先秦两汉社会的文化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重在认识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能够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就《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的比较研究有进一步的
-
灵与肉—解析《智血》中的怪诞现象
-
作者:
赵雅琦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肉体
怪诞
狂欢
二元
-
描述:
黑兹尔从小深受身为牧师的祖父的影响,希望成长为一名牧师。黑兹尔企图通过犯罪来证明上帝并不存在,倾其所能挑战,否认,抵毁基督。然而人们对他的新教不以为然,动物园看守伊诺克是他唯一的信徒。黑兹尔种种极端的言行与尝试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困惑之中。最后他弄瞎双眼,自弃于下水道,最终死在了女房东的床上。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文坛极其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恐怖阴冷的风格和宗教寓意著称,数量不多却备受关注。宗教主题无疑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研究的核心,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从宗教角度入手来解读弗兰纳里•奥康纳。后期的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