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
作者: 张永杰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生命思考   抗战时期   云南社会  
描述: 抗战时期,身居昆明的沈从文写下了很多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方面披露了抗战时期的云南世俗市侩的社会风气,还刻画了一类"软体动物"似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与"湘西世界"相比,这时期在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是一个让人痛苦、使人无奈的现实世界,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侧影。这一时期也是沈从文创作技巧和思想渐趋成熟,并且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也深入到沉潜的重要时期。
一样的悲情不一样的意蕴——从刘兰芝和祥林嫂的性格比较中透视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 高红梅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祥林嫂   思想意义   刘兰芝   性格比较  
描述: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同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凌辱的女性形象,从悲剧性命运这一点来看是一样的,但从人物性格、思想意义等角度来看,又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刘兰芝、祥林嫂性格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两部作品思想深度的差异,旨在以此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与普希金诗歌创作:兼谈普希金“阿琳娜组诗”
作者: 陈建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琳娜组诗”   诗歌创作   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   普希金  
描述: 阿琳娜.罗季昂诺芙娜是诗人普希金的奶娘,她对普希金的诗歌创作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她的民间文学素养和讲故事时生动而朴素的民间语言滋养了普希金的创作,为诗人以后创作童话诗歌提供了题材和素材,成为诗人民间文学语言表达和风格形成的直接源泉。诗人笔下一系列的诗化女性形象都具有奶娘一样温情、宽厚和智慧的性格内涵,诗人"阿琳娜组诗"的创作反映了罗季昂诺芙娜与普希金诗歌创作的内在关联性。
有限而光彩的非主流:试论十七年短篇小说中的两类人物形象
作者: 朱丹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描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作为长篇史诗性作品丛林夹缝中长成的一种小说样态,历来关注度不高。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对史诗性宏大叙事主流的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冲击。本文着眼于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中所集中塑造的两类人物形象——女性形象与知识分子形象,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依托,找寻本时期小说创作的闪光点。
《挪威的森林》"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的内涵
作者: 赵赤勇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与死亡   《挪威的森林》祭日   村上春树  
描述: 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最畅销的小说.仅中国大陆已印行二十一次,愈百万册.[1]作品以韵味悠长的语言,淡然的笔调,贯彻始终的忧郁感伤的氛围,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悲伤
为“双重隐形人”言说-----2009年行星文学将得主及其新作《逆风而行》
作者: 归溢   来源: 译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归 溢 2009年10月15日,西班牙出版界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的行星奖揭晓,女作家安赫雷斯-卡索( Angeles Caso)凭借她的新作《逆风而行》(Contra el viento)获得此殊荣。回顾获奖者安赫雷斯的履历,人们不难发现,她获此大奖并非偶然,早在1994年,她凭《影子的份量》(El peso de las sombras)在当年的行星奖评选中屈居亚军;2000年,她凭《长久的沉寂》(Un largo silencio)获“费尔南多·拉蜡奖”。 安赫雷斯1959年出生于
两尊汉代石人考
作者: 王海涛   来源: 河北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毗卢寺   解放初   石雕人像   男性形象   胸围   博物院   汉代   石家庄市   文物工作者   女性形象  
描述: 石家庄市毗卢寺博物院收藏有两尊汉代裸体石人,这两尊石雕像,原来就在小安舍村东的农田里,解放初移到了该村一民宅内,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被文物工作者发现,几经辗转,最后被毗卢寺博物院珍藏。两尊石像用青石雕成,一尊高175厘米,胸围205厘米,为男性形象;另一尊高163厘米,胸围190厘米,为女性形象。其造型呈跽坐状,头部比例较大,尖下巴,大眼睛直鼻小口。
解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五把钥匙
作者: 肖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追求爱情   钥匙   李甲   故事情节   女性悲剧命运   杜十娘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名妓杜十娘不甘做王孙公子们追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作者用生动的故事情节,细腻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塑造了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
娜拉出走以后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学家茶座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前后   《玩偶之家》   娜拉形象   离家出走   家庭变故   易卜生主义   意识觉醒   女性形象  
描述: 五四前后流行的易卜生主义,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易卜生在剧作《玩偶之家》中创造出的一个名叫娜拉的女性形象。娜拉家境富裕,从小得到父亲的溺爱,结婚后又受到丈夫的宠爱。但是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后,娜拉的个体意识觉醒了,她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其实不过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玩偶而已,因而毅然离家出走。正是在娜拉形象的激励之下,
格威德(1861-1922)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创作灵感   艺术理想   历史时代   创作题材   文学题材   女性形象   19世纪末  
描述: 格威德是英国艺术史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其艺术理想以古希腊为基础,创作灵感主要源于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他擅长描绘着古典服装、依靠在人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但其创作题材并不限于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也不是对历史时代的想象重构。他只描绘美丽的姑娘,她们神情姻静,相貌和身材中规中矩,既属于古代的雅典,也属于当时的伦敦。作品使用了许多19世纪末流行的艺术手法,即主题总是来自几经挖掘后的文学题材。
< 1 2 3 ... 249 250 251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