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28 条
-
生死二元对立的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
-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觉醒
凯特·肖邦
-
描述:
一般认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小说《觉醒》(1899)只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它的意义远非如此。小说除了表现出浓厚的当代女性主义色彩外,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发现它还是一流佳作,具有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觉醒》的新意蕴再次加以挖掘。
《觉醒》中一个非常难得而又发人深省的闪光点表现在它对书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生之觉醒和死之必然这对关系的处理上。首先,随着爱德娜个性意识逐渐增强、并用实际行动逐步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时候,她的社会生存空
-
清末婚姻自由观念与小说创作
-
作者:
朱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保守与变革
近代小说
婚姻自由
-
描述:
》《恨海》《禽海石》《情天劫》《情变》《邻女语》等有关婚姻自由的小说。清末小说在婚姻自由主题的表达上既继承前代婚恋小说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题,同时有具有自身的时代性和变革性。小说创作深度挖掘
-
现代广告中的男性形象消费分析
-
作者:
俞婷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现代广告
社会动因
消费
发展趋势
-
描述:
中的法国男模巴普提斯特·贾比考尼,还有嘉娜宝唇膏广告中的日本演员木村拓哉、兰蔻睫毛膏广告中的韩星元彬、NB-1护肤品广告中的台湾艺人贺军翔……可见,现代广告对男性形象进行消费的现象业已成为非常普遍
-
邱心如与《笔生花》研究
-
作者:
史小兰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双重叙述视角
笔生花
邱心如
-
描述:
邱心如创作的《笔生花》是清代女性弹词创作中取得较好成就的作品之一。近代以来随着对女性文学以及俗文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的视野投放到了女性弹词领域。本文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邱心如及其作品《笔生花》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首先笔者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邱心如的生平做了更深入地考证,并提出了不同的资料,指出前辈学者们所说的邱父即邱广业一说存在矛盾,尚难确证,从而否认了根据邱广业的生卒年推算邱生卒年的说法;然后笔者仔细阅读文本,从文中的自叙性文字简要介绍了邱的家庭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从题材选择
-
The Portrait of a lady:between Realism and Modernism
-
作者:
鞠翠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贵妇画像》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
描述:
19世纪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内战的爆发使得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与观念等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学创作也相应表现出新的特征: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交相发展。亨利·詹姆斯就是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创作巨匠,他的小说《贵妇画像》亦是该社会背景下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并遵循创作应忠于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理念。詹姆斯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妇女解放运动后所诞生的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并敏锐地洞察到美国国民对欧洲文化盲目崇拜这一社会问题。现代主义文学则打破传统的文学
-
传统与超越:解读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斯》
-
作者:
李世林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写作手法
《别名格雷斯》
阿特伍德
加拿大小说
-
描述:
被称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著名女作家之一。她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创作,都著作颇丰。她的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写作手法等特点,因而引起了大批读者和评论家的密切关注。 阿特伍德于1996年发表了她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别名格雷斯》,小说一出版即获得了当年的吉勒奖。这部小说同她的其它作品一样,再次突出了她多次重申的关于加拿大文学的主题:受害和幸存。书中出现的三位主要女性,分别代表了受害(玛丽和南希)和幸存(格雷斯)的形象。生活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加拿
-
运用“人格发展理论”解读米兰达叛逆性格的形成
-
作者:
奚昕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同一性
I
波特
“米兰达系列故事”
米兰达
反叛性格
-
描述:
美国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的“米兰达系列小说”描写了少女米兰达在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南方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敏感、独立、叛逆的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追溯了女主人公米兰达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探讨了她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对其叛逆性格形成的影响。由于黑人保姆对社会秩序的不满、父亲的不可信赖以及祖母的坚强意志,米兰达在婴儿期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意志力以及对周围人和世界的基本不信任感,随着她步入游戏年龄和学龄期,南方的旧传统道德观念通过家庭教育的灌输,使她
-
论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中的“自我”
-
作者:
傅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默多克
自我
《黑王子》
-
描述:
英国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代表作《黑王子》中将哲理的思辨和叙事的创作结合,超越小说的框架而展示出她对于“善”、“艺术”与“爱”的观点。该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自我救赎、自我实现的渴望。它的主要情节由两条叙事线索构成:主线是布拉德利与好友阿诺德的女儿朱利安的恋爱,副线是布拉德利与另外三名女子的情感纠葛。这两条线索交织,展现了各个人物的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探讨了自我如何在复杂的生存关系中得以实现的问题。本文基于小说文本细读,以萨特关于“他者”与“自我”的概念为
-
刀剑无情,烟花宿命:五社英雄电影研究
-
作者:
施震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色
五社英雄
类型片
暴力
-
描述:
五社英雄作为日本类型片导演,致力于暴力和情色题材的创作。前期的暴力影片围绕武士、黑帮等男性人物,在继承刀剑片、黑帮片类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后期的情色影片关注艺伎、妓女等女性人物,拓展了情色影片的视野和深度。导演前后期创作的转变,与日本类型电影发展关系紧密。本文从题材、主题、人物、视听元素四个方面来对导演前后期创作进行分析。第一章对题材的选择与转换的原因、文化背景等进行了具体探讨,并客观评价其成就与不足。第二章结合日本传统美学观,通过对男性人物幻灭境遇和迷惘状态的观察,对女性人物悲怆情感和消极宿命观的
-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巧合性死亡探析
-
作者:
游牡利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观
巧合性死亡
小说创作
乔治·艾略特
道德主题
女性主义
-
描述: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四大女性作家之一,但是不同于其他三位女性作家,艾略特的小说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女性狭窄的生活视野,而且往往带有深刻的道德主题和深刻的哲理性,并因此被后人誉为“严肃小说”。艾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