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唐代女性形象与社会诉求:以《太平广记》中的女仙(神)、女鬼、女精怪为中心
作者: 熊九润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诉求   《太平广记》   女性形象  
描述: 笔记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极具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因为内容丰富多彩的小说,除了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还拥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女神仙、女鬼、女精怪等民间信仰中的女性书写形象,绝大多数辑录于北宋初年李昉所编的《太平广记》,所以本论文主要采用此书之文本故事,其他有关而《太平广记》并未收录者,则参阅相关点校版本。本论文的重点是从女仙、女鬼、女精怪等非现实类的女性形象中挖掘父权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身份以及功能诉求,着重从文本角度进行剖析,努力做到既能够共时性地概括出各
当代中国佤族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张书峰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当代中国佤族女性形象研究
浅析《江格尔》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王金明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浅析《江格尔》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鸳鸯蝴蝶派电影中都市女性形象建构研究
作者: 董莉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鸳鸯蝴蝶派电影   都市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鸳鸯蝴蝶派电影中的都市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都市女性形象角度探讨鸳鸯蝴蝶派电影语境中,处在新旧过渡时代的女性身心体格、言语姿态、思想心理、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心灵历史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具体文本对都市女性形象做一归类分析并解读这些形象建构的过程。希望通过探讨电影中存在的都市女性形象来更好地理解和期待早期都市女性群体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与整体的时代特征、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寻都市女性所承载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意义。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论述:第一层面主要阐释长期以来遭到压抑和否定的鸳鸯
从空间叙事看香港新浪潮电影中女性形象建构
作者: 王磊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香港新浪潮电影   空间叙事   女性形象  
描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香港,一批从海外攻读电影课程归来的青年才俊,如许鞍华,严浩,徐克,谭家明,方育平等一批满怀理想的电影人,他们回国后先后投身于香港电视界,在电视界实践从西方所学的先进传媒理念,后来又不约而同的投身在了无生机的香港电影界,用自己的所学以及对电影的热情,试图慢慢改变香港电影业,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香港电影业的主力。香港电影“新浪潮”序幕的拉开是以1978年严浩、余允航与任泰合组公司拍摄的影片《茄哩啡》的上映为标志的。1979年,《疯劫》(许鞍华)、《蝶变》(徐克)、《点指兵兵》(章国明)和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李筱筱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研究
都市报案件报道中女性形象分析:以女性主义为视角
作者: 任屹寰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案件报道   关怀   都市报   女性主义  
描述: 社会上恶性案件发生的频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有关女性的案件报道也一直被各媒体追捧,不管是女受害者还是女性罪犯似乎都更吸引受众的眼光,那么媒体报道是否公平呈现案件中女性形象,还是只是利用女性这一角色来做卖点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男女平等不仅仅要求在政治权利上,也体现在各大媒体是否以平衡客观的方式描绘妇女在当今世界中的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女性由于天性身体上的柔弱和自古以来被赋予的“观赏”功能而给予人的刻板印象即是男性的附庸、花瓶等,即使在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出多年的情况下,女性的一些刻板形象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吴亚娟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五四子君与世纪末子君——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穹庐一曲本天成——蒙元时期内蒙古等地区墓室壁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张宏瑜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穹庐一曲本天成——蒙元时期内蒙古等地区墓室壁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论清代仕女画中的审美文化蕴涵
作者: 薛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代   审美文化蕴涵   女性形象   仕女画  
描述: 清代人物画的典型风貌并没有表现在各种帝王将相、道释人物等形象上,而主要表现在仕女画中。魏晋南北朝高古端严与唐代体态丰颖的仕女形象分别展示着那一时代的审美趣味,而至明清,女性形象开始偏向于纤巧柔婉,这种女性纤弱的变化,虽然再现了魏晋时期清瘦秀美的仕女造型却失去了那时期绰姿意态之中的飘逸感,更多的呈现了“纤巧柔弱、郁悒愁苦”的病态美,这种纤瘦的形象特征在清代仕女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无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改琦、费丹旭、王素、余集等画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审美风格,在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由丰肥为美向纤弱多愁
< 1 2 3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