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理论界】搜索到相关结果 55 条
-
白先勇短篇小说中女性形象悲剧命运简析
-
作者:
位娜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先勇
女性形象
-
描述:
白先勇是台湾六七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白先勇创作的逐步成熟。
-
张爱玲笔下的"新女性"形象论析
-
作者:
温伟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新女性"
小说
-
描述:
在张爱玲的笔下,生活着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生活在大都市,受过一些教育,有一些见识与智慧,不少人还有独立的职业,因此,被称为"新女性".但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与时代同步,追求物质享受,成为"女结婚员"依旧是她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她们的结局却是或死或伤,或沦为情妇,或变成高级妓女,或成为"活寡妇",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从而陷入生命的荒原.
-
谈张贤亮的近作《壹亿陆》中的两性关系
-
作者:
陈由歆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意识
张贤亮
女性形象
-
描述:
张贤亮近年发表的《壹亿陆》是他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要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改变了他以往知识分子的话语风格,建构了一种新的两性关系。论文将这部小说与他以前小说中的男权意识和女性形象作对比分析,得出男权意识遮蔽致使正面意义的女性形象缺席的结论。
-
清代小说视野下的扬州城市文化
-
作者:
陈佳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清代小说
扬州
-
描述:
扬州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清代中叶的扬州尤为繁盛。清代小说对扬州城市文化有着大量的不同方面的书写。它们通过对扬州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认,描述了扬州的园林美景、民俗游艺,塑造了扬州的盐商、文士及各种女性形象,为我们呈现出扬州丰富多彩的市井风物和风俗人情,以及扬州城市所特有的人文内涵。
-
勘破喧嚣现苍凉:再论张爱玲的“苍凉”体验及其文本表现机制
-
作者:
田淑晶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喧嚣
《红楼梦》
苍凉
-
描述:
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曹七巧、葛薇龙、长安为例,文章透视张爱玲指向人生、指向人之生存的特殊苍凉体验,剖析其表现苍凉体验的文本机制,揭示出张爱玲在苍凉笔法上对《红楼梦》的承继和独创。
-
奥斯丁和她笔下的女性
-
作者:
郭征难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
爱玛
简·奥斯丁
女性形象
-
描述:
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最后一位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佳作《傲慢与偏见》、《罗斯菲尔德公园》、《爱玛》、《桑觉修道院》等,以及她创造的伊丽莎白、吉英、爱玛、凯瑟琳、芬丽等女性形象将与奥斯丁一样流传百世、经久不衰。
-
旗袍:中国20世纪初期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
-
作者:
师爽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文化
身体
旗袍
民族性
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
-
描述:
20世纪初期风行于上海的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着,它还是中国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它通过在女性个人经验层面上对于身体的控制、自身的认同以及身份的确认,使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得以建构;它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商品经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与肯定,赋予旗袍以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可以看到男性目光和男性倡导的作用,可以说新的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倡导下建构起来的。这使中国女权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
《创业史》中改霞形象分析——兼论梁生宝的人性缺失
-
作者:
闫薇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价值
女性意识
人性缺失
女性形象
-
描述:
作为《创业史》中的女性形象,改霞勇敢解除包办婚姻,大胆追求理想对象,拒绝传统家庭模式,理智地放弃美好初恋,选择通过事业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自主意识;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把为党工作看得高于一切,偏执地认定爱情会影响事业,暴露了人性的缺失。
-
杀死美杜莎:《金苹果》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
作者:
刘军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双性同体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尤多拉·韦尔蒂本人最喜欢的小说《金苹果》被普遍认为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最佳范例之一。它借助对古希腊神话的提示,展现了当代人的追求和幻灭。本文从杀死美杜莎这幅画入手,通过其所表现的内容来阐释其内涵,从而进一步揭示韦尔蒂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
元杂剧女性婚恋伦理意识论析
-
作者:
孟庆丽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元杂剧
伦理意识
女性
-
描述:
元代是女性伦理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元杂剧是其重要载体.这种伦理意识又集中地体现在婚恋意识之中.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一见钟情的追求,实现了从贞节烈妇到红颜知己的升华,表露出了对门第观念的轻蔑,并从休妻的无情超越到了休夫的无惧.成为中国古代女性伦理意识自觉的先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