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667 条
-
圣经中女性反面人物产生的文学典故研究
-
作者:
郑声滔
郑声衡
来源: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典故
圣经
反面人物
女性人物
-
描述: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光是从语言文学角度来看,圣经对人类语言及文学典故方面的贡献也是其他任何一部著作所无法比拟的。从其中的一个侧面——圣经中的女性反面人物来探讨这个问题,即可略见一斑。显然,这些反面人物,不论是臭名昭著的大人物,还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抑或是具有特殊性的复杂人物,都能产生出流传千古的文学典故。
-
论日本战后女性文学的创作风格
-
作者:
叶琳
来源:
外语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战后
日本
女性文学
-
描述:
活跃在日本战后文坛的众多女性作家争奇斗艳,不断在创作风格和主题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获得了具有很高权威性的"芥川文学奖"、"直木文学奖"等,可谓成绩斐然。她们的文学创作风格一方面呈现着日本主流文学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趋向多元化,通过分析和归纳,大致可以看出具有以下四种风格倾向,即传统的"私小说",唯美主义,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
-
平等、民主、公正:非政府组织如何做到?:以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为例
-
作者:
王金玲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主
非政府组织
平等
公正
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
-
描述:
在当代社会,对许多妇女非政府组织来说,民主、平等、公正是其追求的目标。但事实上,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观念、效率乃至领导者的个性等都往往会与民主、平等、公正之间形成某种矛盾,致使民主、平等、公正在许多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牺牲掉,从而使人们对民主、平等、公正是否能真正得到实施和实现产生了怀疑。中国大陆妇女非政府组织是在’95世妇会后得到较大发展的。妇女组织如何做到民主、平等、公正一直是中国大陆妇女非政府组织的重大关切议题,也是其努力的方向。本文以中国大陆民间目前最大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促进组织——妇女/
-
丑化与颠覆:变态女性假面具下的真容:芙蓉姐姐与小沈阳现象的文化解读
-
作者:
李进超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态
“朋友”
面具
文化解读
丑化
女性形象
小沈阳
文化现象
-
描述:
芙蓉姐姐和小沈阳自出道以来均获得了超高的人气,两人都擅长以非常态的女性形象出场.芙蓉姐姐是个自恋到自大狂的女性形象,而小沈阳则是男扮女装、扭扭捏捍的女性形象,可以说都是变态的女性形象.值得深思的是,她们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她们之前"木子美"、"流氓燕"等就开了先河,之后"凤姐"、 "贤淑哥",直至当下正红的"超男""伪娘"刘著等,仍在不断掀起浪潮,且似乎没有终止的迹象.而最近几年经常出现在春晚小品中、由林永健男扮女装的满嘴唾沫称人"朋友"、感觉良好的雷人老太形象,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那么,如何理解这种狂
-
视野之外的真实——评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
-
作者:
郑斯扬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论
历史书写
历史文化语境
中国女性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
当代
20世纪90年代
林丹
-
描述:
新时期以前的批评者大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中国女性文学产生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之上,持有一种既反抗又兼容的批评立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文学的学术实践大量出现,中国女性文学史的书写者以颠覆传统男性话语为目的,开始了更具鲜明的以女性主义理念为基点的重构女性文学活动的历史书写样式,(可以称之为"女性主义书写").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与审美文化
-
作者:
李洋
来源:
上海戏剧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化
艺术化
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
女性化
西方化
审美文化
海派文化
-
描述:
本文尝试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多方位、多层面的剖析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并联系今天,对三十年代上海风情流行的原因作出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窗口,不但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甚至可以间接的体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文环境、民俗风尚等社会背景。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由服饰、发型妆容、配饰等配合女性本身的仪态举止气质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整体形象),是三十年代审美文化比较直观的外在体现,凝聚了三十年代上海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对三十年代上海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拓宽当代女性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电视节目研究:看电视传媒中女性的角色与地位
-
作者:
史晓丹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视传媒
两性平衡
女性
-
描述:
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及公众生活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般而言,人们通常认为媒介将现实生活真实的再现于荧幕,但社会性别理论者指出,媒介所反映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再加工,结果变成了表现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即男权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参与并完成了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媒体似乎总是将女性置于形象体系的特定位置作为凝视的对象,从性别角度而言,是男人欣赏以及希望男人欣赏的形象。全球范围内的三次女性运动的浪潮一次比一次理性和深刻。它逐渐涵盖了不同种族、不同能力、不同阶级、不同外表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其重大
-
解构父权,创建和谐:对《我的安东尼亚》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解读
-
作者:
李艳芳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建和谐
解构父权制
生态女性批评
《我的安东尼亚》
-
描述:
《我的安东尼亚》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维拉·凯瑟(1873-1947)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波西米亚移民姑娘安东尼亚在内布拉斯加草原的成长历程。其中充满活力、意志坚强的女主人公安东尼亚,西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边疆新移民的奋斗精神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运用神话、浪漫主义、女性主义等不同理论,从多个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释。本论文建筑在前人经典解读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女性主义为理论框架,尝试对小说文本进行一次完整的解读,探索作品所反映的生态女性思想。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父权社会中自然
-
规训权力的颠覆与诗学秩序的重构:析《紫颜色》黑人妇女解放的主题
-
作者:
彭俊广
来源:
青年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作家
妇女解放
颜色
男性中心话语
沃克
规训权力
艾丽斯·
边缘化
女性生存状态
世纪初
诗学
-
描述:
《紫颜色》是20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一部长篇书信体小说,由92封书信组成,故事时间跨度从20世纪初到二战前夕。小说成功塑造了西丽等一群边缘化黑人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在种族和性的双重压迫下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她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断消解和颠
-
略论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及造成此状况的原因
-
作者:
曹晋英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生存
女性
-
描述: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大都是一些被现实扭曲的变态的形象。她们为了活着,甚至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没有自尊,没有人格,没有自由。她们努力地生存,但最终被现实抛弃。她们选择的方式都是依附男人,把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把男人当作她们的天地。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手段,她们过着低下的生活,在没有希望中求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