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472 条
-
《西厢记》莺莺像题诗的讹传与误读
-
作者:
吴真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刊本
黄峨
毛滂
杨慎
女性文学
-
描述:
北宋男性词人毛滂的《调笑·莺莺》本是一诗一词的联章体转踏词,明代《西厢记》坊刻本因误解《调笑》文体而将诗词分录,词作部分被误作他人作品。杨慎《调笑白话》“檃括”毛滂《调笑》,续写七言诗,此举被误作杨慎与夫人黄峨之间的诗词唱和。晚明至清中叶的多种闺秀诗选因此收入《调笑·莺莺》,作者均署为黄峨,从而造成批评家的误读,影响极大。清刊《西厢记》再将此诗用作卷首莺莺像的题诗,署名“杨升庵夫人”,成为流行版本。同一首《调笑·莺莺》,在三种文学系统中分署着三个不同的作者,各行其道。一首男性词人的平庸亵词,一旦被误作女性
-
主持人语
-
作者:
黄发有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扎实的个案研究是文学传媒研究走向深入的基础。本期刊发的杨会的《〈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和周根红的《“红罂粟”丛书与90年代女性文学生产》都从小的切口进入,在对个别问题进行细致的、充分的研究的基础上,又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一扇窗口观察近处的景致和远处的潮涌,有机地将个案分析与潮流把握结合起来。另一篇《非虚构的人类学观察》跟文学传媒、文学传播的关系不是太直接,不过其跨学科的视角是文学传媒研究常用的思路与方法。《理解媒介》的作者麦克卢汉对文化史的研究,就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汲取了不少精神养料。
-
从“感性主体”到“美学启蒙”——19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美学特质与逻辑框架
-
作者:
裴萱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朦胧诗
现代派
女性主义
“美学热”
-
描述:
“美学热”的兴起以及美学的“泛化”启发了众多文艺现象和文化活动的变革,美学理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对美学感性话语的体察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凸显都促使了朦胧派诗歌、现代艺术、新潮小说、先锋派小说以及女性文学崭新审美风貌的形成;而这些带有现代价值和审美形式探索的文学审美活动又给美学话语增添新质。美学热潮和现代文学探索之间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赋予审美以“场域伦理”和学科自律的同时,具有了人学启蒙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从“感性主体”的视角而言,朦胧诗的自由意象建构和意识流话语、新潮小说的感性体验与形式探索
-
论路遥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及其心理根源
-
作者:
肖庆国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根源
英雄主义
小说创作
路遥
-
描述:
路遥小说表层的精神书写掩饰了其真实的创作心理,导致以往的路遥本人及其文本研究都很难深入。将浮于文本表层的现象剥离,深入作家创作的心理根源,不难发现路遥的创作过分地满足于自我的情感补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路遥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以割舍的英雄主义情结,作为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深刻地影响了其人格结构和创作走向。英雄主义情结导致路遥小说创作产生了罅隙,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的缺失,尤其是女性文学形象的损害,以及现实主义的名不副实。
-
"1875年是现代文学的起点"——哈佛大学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
作者:
吴锦华
来源:
长江学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访谈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授
传奇人物
现代文学
莱顿大学
女性文学研究
哈佛大学
-
描述:
受访人简介:伊维德教授(wiltLukasIdema,1944-)是位传奇人物,以其研究的高效高质和广涉猎而闻名,曾被学生称呼为Mr.Know-It-All。他19岁入读莱顿大学汉学院,30岁即完成博士论文,时隔2年成为莱顿大学汉学院的教授,并兼任莱顿汉学院的院长。其研究领域涉及古代诗歌、话本小说、戏曲等,偶尔涉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2000年,他远渡重洋到哈佛东亚系担任教授,研究领域扩展至女性文学研究和民间传说的收集及研究。
-
新版《简明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大量新词
-
作者:
Warren
Hoge
晓春
来源:
英语文摘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明
英语词典
收录
参考译文
牛津词典
新版
表达方法
聊天室
牛津大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参考译文]生活在"平行世界"(parallel universes)里的"超级时尚迷"(fashionista)和他的"膀子糖"(armcandy)都喜欢"聊天室"(chatroom)和"文本发送"(textmessaging),不喜欢"蜗牛邮件"(snail mail),他们都喜欢"女性文学"(chick-lit)或"机场小说"(airport
-
镜中的他者——《我的娜塔莎》中的异国人及中国人形象研究
-
作者:
郭亚幸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我的娜塔莎》
中国人形象
异国人形象
-
描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催生了一系列涉外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异国人形象,不仅是关于异国与他者的言说,更是中国人认识自我的镜鉴。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工具,对跨国题材电视剧《我的娜塔莎》中塑造的俄罗斯人形象、日本人形象及“他者”映衬下的中国人形象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作为多重话语建构下的“他者”及“自我”背后所隐含的深意,清理我们认知异国文化时常用的思维模式,以期实现更加有效、富有建设性的跨文化交流。论文主体部分分为
-
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解析朱白兰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
-
作者:
陈悦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朱白兰
中国人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克拉拉•布鲁姆
-
描述:
近几年来,克拉拉•布鲁姆(朱白兰)因其身份背景、作品及感情经历的特殊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日耳曼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布鲁姆为犹太裔德语女作家,她一生辗转多个国家,最终定居中国,以爱人之姓为自己取名朱白兰,其间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和报刊文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和五部中篇小说。 本论文首先结合作家的生平及往来信件,着重阐述她与中国的深刻渊源,揭示这位犹太诗人如何怀揣着对中国爱人朱穰丞的爱恋,和对中华民族同命相连的同情与热爱投身于解放斗争,将内心的渴望与愿景投射于作品之中,并最终在爱人的故乡感受到身份的
-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中的两性角色形象对比研究——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为例
-
作者:
麦小丽
来源:
深圳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角色形象
媒体官方微博
两性
人民日报
南方都市报
-
描述:
官方微博和都市报媒体微博代表——《南方都市报》新浪官方微博,抽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三年内
-
堀辰雄文学中的同源人物浅析——以《圣家族》和《菜穗子》为中心
-
作者:
李蓉蓉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堀辰雄
心理描写
同源人物
-
描述:
堀辰雄是日本新心理主义派作家,师从芥川龙之介。堀辰雄一生坎坷,先后经历母亲、恩师、未婚妻、爱徒的相继离世,自己也疾病缠身,因此堀辰雄的文学中不乏“死”的元素,但其描写的“死”却没有悲观厌世之感,而是一种对生与爱的讴歌。在堀辰雄的诸多作品中,有一组人物原型值得注意。那就是芥川龙之介、芥川最后的恋人片山广子以及广子的女儿、堀辰雄的“青春恋人”片山总子。这些人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在《鲁本斯的伪画》、《笨拙的天使》、《圣家族》、《菜穗子》、《美丽的山村》等作品中。本文选取了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圣家族》和《菜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