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2445 条
-
简析《富家子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
-
作者:
李昂
来源:
速读(下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富家子弟
三位女性形象
-
描述:
在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著短篇小说《富家公子》中,刻画了很有代表性三位女性形象,有单纯、沉默、端庄、受压抑的波拉,把跳舞当成生活、把恋爱当成游戏、轻浮放浪的多丽,有敢于挑战不幸婚姻和父权制度沦为社会牺牲品的埃德娜。细品三位女性的“不同面孔”,有益于深刻感受这一名篇的艺术魅力。
-
梦想与现实:论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之“人生出彩”
-
作者:
王新平
来源:
江西服装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知识女性
人生出彩
-
描述: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当代知识女性能否让自己的才能有更多的展示空间和选择并最终“人生出彩”。这取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负责与有理性的价值选择。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既有想展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职业“精英女性”形象的一面,又有为保持东方女性的贤淑传统美德而努力的一面。
-
中国小妞电影对都市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研究初探——以《失恋33天》为例
-
作者:
李攀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建构
都市女性
中国小妞电影
-
描述: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是被形成、被构建的",而在参与女性构建的多种因素中,因社会的现代化而跃居显要位置的电影逐渐进入了女性研究的理论视野。在女性群体中,都市女性则占据着女性话语的顶层,并首当其冲地受到女性研究者的多方探究。而以都市女性为目标受众的"小妞电影"因受到强烈欢迎而成为研究都市女性身份建构的绝佳文本。以《失恋33天》为例,对中国小妞电影对都市女性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究,可为后续的同类型研究提供最初的参考。
-
许鞍华电影中女性人物的“美丽心灵”:以《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为例
-
作者:
乔俊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许鞍华
《女人四十》
《桃姐》
-
描述:
许鞍华在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品《女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中选取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人物展现她们面对各自生活境遇时的人生态度。《女人四十》中的阿娥面对家庭琐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担当;《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即使退休后仍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几次骗局使姨妈人财两空而不能在大上海立足,她对生活充满幻想但最后却安心于年轻时最想逃离的现实处境;《桃姐》中的桃姐已是人近暮年,她在对人处事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超脱。三部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人生遭际都经历激变的社会潮流,她们身上都满怀导演深刻的人文情怀。
-
男权“苍穹”下女性的生存困境:论铁凝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
作者:
张菲菲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铁凝
-
描述:
1986年,《麦秸垛》的问世,让人们觉得这位曾经以单纯、清新、明丽为主打的铁凝像是一夜之间慢慢消遁了,继而代之的是一位陌生又有些神秘的铁凝。在后来的创作中,铁凝对文本中人物的刻画表现的似乎是更加冷峻和残酷。作为铁凝小说中的主角——女人们也被剥掉了清新亮丽的外衣,失掉了贤妻良母的“本性”,进而转变为了大胆疯狂、有血有肉、欲望十足的“疯女人”。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一方面标志着铁凝顺应文学时代潮流转型的成功,另一方面展现了铁凝在选择以女性为创作主线的基础上,对创作领域的开拓和创作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点,文章
-
摩登女性的妥协:从《玲珑》杂志看30年代上海女性服饰变革
-
作者:
方东根
来源:
2014年第四届“申洲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电影
《玲珑》杂志
运动
服饰
女性
-
描述:
30年代是上海女性服饰变革的黄金时期,摩登女性在受了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运动的注意与电影的熏陶之后,在穿着上与世界接轨,从面料与色彩、工艺与结构以及穿着方式上加以注意,引领着30年代服饰的变革。《玲珑》在其短暂的七年生命里,对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正如《玲珑》生命的终结一样,摩登女性不得不向当时的家庭与封建礼教以及抗战妥协,一部分回归了家庭,一部分投入了抵御外辱的革命,只有少数还活跃在旧上海的浮华中。
-
特别策划: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研究
-
作者:
蔡荷芳
来源:
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性别问题
民族历史
八十年代
研究成果
性别文化
民族文化传统
性别分析
性别视角
精神文化现象
-
描述:
主持人语:人类由男女两性组成,性别问题是人类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些学者敢为人先,大胆揭开性别遮蔽的面纱,从性别视角观照和审视中国文学与文化,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从"性别"视角考察人类精神文化现象,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揭开性别遮蔽的面纱,结合民族历史和文化开展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展现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文化包括文学在内的丰厚内涵;揭开
-
《简·爱》中女权主义及反抗精神
-
作者:
邓宏春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于1861年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郡。勃朗特被英国文学界公认为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以一部《简·爱》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此后,成为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小说《简·爱》之所以一经问世便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就这种女权主义对简·爱性格的影响和她的反抗精神的实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
-
拉斯普京主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何欢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德
道德代表
拉斯普京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论文旨在从道德角度研究拉斯普京的四部重要中篇小说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这四部中篇小说分别是——《最后的期限》(1970)、《告别马焦拉》(1976)、《活着并且记住》(1974)以及《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2003)。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是一位优秀的当代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之交,在商业文明全面来袭,人文精神不再受到重视,农村题材小说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之时,作为乡村题材小说代表的拉斯普京仍然继续着这一题材小说的创作。同时他秉承为人
-
网络女性文学电视剧化研究
-
作者:
翁燕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网络女作家
网络女性文学
电视剧改编
叙事
期待心理
接受美学
-
描述:
网络文学作为新世纪以来新兴的文学形式之一,其中网络女性文学更是网络文学中的翘楚,不仅受到了文学界普遍爱好者和相关研究者各方面的关注,同时也在电视剧产业激起涟漪。网络文学成名于《第一次亲密接触》,随后越来越多网络小说蜂拥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2000年《第一次亲密接触》同名电影正式上线;2004年它的同名电视剧上星播出,从此网络小说开始了影像改编的这一全新发展道路。在中国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十年间,网络女性文学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本比重,在2011年之后的两年里达到历史的巅峰。如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