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65 条
-
少年冰心爱读书
-
作者:
徐金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阅读指导
独立思考
阅读内容
冰心
语文
文学家
-
描述:
冰心,本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州,1999年在京逝世。她是现代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和语言大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享有“世纪老人”的盛誉。
-
从生命本体到自我价值追求的幻灭
-
作者:
李金杰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哈代
人性
女权主义
生命本能
身体
爱情
-
描述:
本文从生命本体论角度,把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观照,从而揭示她们自我价值追求的动因、途径和悲剧结局的产生及其原因。创新之处在于抛开个案研究法、性格分析法、单纯社会学批评法的束缚,大胆地从生命本真(或说生命本能)及其指向(即通过追求爱情幸福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角度分析哈代小说中的女性群体,不妨认为是一种新的尝试。因为,既然“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福柯语),那么,文学的问题也未尝不可以作此尝试。从研究视角、理论方法上说,这为解读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乃至同一时期英国女性题材的
-
从自我否定到精神永存
-
作者:
李景环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立
自我否定
精神存在
女权主义
自我肯定
-
描述: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比较成熟的一部代表作,它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手法对美国现代黑人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这部作品中,爱丽丝·沃克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茜莉,引起了众多评论家的极大关注。 本文从小说产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探讨了在充满歧视的美国社会中经历了自我丧失后谋求自我肯定和精神自由的黑人女性。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在茜莉一步步走向自我丧失的过程中传统、心理、信仰和现实生活所起的作用;第二部分讨论茜莉如何从肉体和精神上发现
-
自我意识与自卑心理——夏洛蒂·勃朗特与她的小说
-
作者:
李志坚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夏洛蒂·勃朗特
自卑心理
弥补
-
描述:
本文结合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和创作心理,从夏洛蒂的性格特征、心理世界以及自我人格入手,着重探讨了她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她的女性自我意识。
在夏洛蒂的童年经历、个人因素、女性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夏洛蒂·勃朗特一方面承受现实的灾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又从幻想中寻求精神的抚慰;一方面对爱情持浪漫主义理想,一方面又对现实中的婚姻极度失望;一方面期冀女性的独立,一方面又不自觉地依附于男性。而种种矛盾中的负面因素又构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形成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自卑,这种连作家本人也不自知的心态
-
素兰清芬 尺水兴波——凌叔华小说综论
-
作者:
高向兵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文体
凌叔华
女性文学
五四
-
描述:
回到作家本人和作品本身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尤其是对距离我们遥远、旅居海外多年、已被许多人遗忘的五四时期女作家凌叔华。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最大程度还原历史,通过解读凌叔华的出身家教和人生经历,从而解读作家本人。封建大官僚的出身,亲身母亲为妾的地位和身为女儿的屈辱,使她从小养成敏感沉静的性格,她在追寻不同女性的生活的同时,也在反思女性的地位和命运。童年的大家庭生活成为她日后小说创作最深厚的源泉,直接影响到她小说的选题和视角,小说题材的集中也成为她小说创作最突出的特色。而幼年的家教,使她接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
-
生死二元对立的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
-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觉醒
凯特·肖邦
-
描述:
一般认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小说《觉醒》(1899)只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它的意义远非如此。小说除了表现出浓厚的当代女性主义色彩外,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发现它还是一流佳作,具有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觉醒》的新意蕴再次加以挖掘。
《觉醒》中一个非常难得而又发人深省的闪光点表现在它对书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生之觉醒和死之必然这对关系的处理上。首先,随着爱德娜个性意识逐渐增强、并用实际行动逐步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时候,她的社会生存空
-
赏玩与殉道
-
作者:
张波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话语
中学语文教学
悲剧
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提倡,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中学语文教材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面对这种形势,做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解读传统文本时,需要转换视角,把传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放在新的参照系中进行思维。
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美学批评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女性形象如刘兰芝、窦娥、杜十娘、崔莺莺,林黛玉等,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完全陷入男权话语之中而不自知。这些女性形象完全是男性知识分子建构的。本文就是对这种男权话语下的
-
王家卫电影中的性别意识浅议
-
作者:
赵力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导向
文学作品
性别特征
商业电影
生存状况
影片
女性特征
王家卫
女性形象
男性视角
-
描述:
在世界商业电影包括香港主流商业电影语境中,男性视角始终是主宰其市场导向的一个较为决定性的因素。有批评家指出,王家卫电影的超常之处,不在于颠倒了电影的性别特征,而在于采取了一种混杂着女性目光的男性视角。(1)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温柔,美丽,善良,纯洁等等是理想和完美的女
-
《玉台新咏》颜色词语意象分析
-
作者:
陶原珂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台新咏
颜色词
意象
女性
-
描述:
<玉台新咏>中的诗作常常借助颜色词语意象描写女性人物,包括肌肤、化妆、服饰等,从而使女性的形象表现得更加明艳;诗人们已经比较有意识地将颜色词语意象融入比兴、铺陈、对仗等表现手法之中,与<诗经>、<楚辞>对颜色词语的运用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艺术自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也为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诗歌意象资源.
-
新的起点—— 《秀拉》的人物形象及叙事艺术简论
-
作者:
杜志卿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拉》
叙事手法
人物形象
-
描述: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她们的生命轨迹隐含了莫氏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背景下黑人女性命运的深切思考和探索。从小说的表现手法来看,《秀拉》也基本上奠定了莫里森的创作风格。因此,对该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莫氏的创作思想和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