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智高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文摘(彩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大理环境中穿着古典服装的女性形象,被称为“大理之王”。源自古希腊的学院派画风和细腻的绘画手法,使他的作品被看作展示古典美的艺术长廊。 《相思》作于1906年,画布油画,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品。它是格威德
唐诗柳意象审美文化价值新探
作者: 李惠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审美   柳意象   文化价值   唐诗  
描述: 唐代审美文化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审美文化的认识有笼统、片面的倾向,一提到唐代,人们马上想到的便是盛唐的雄浑之音、壮丽气象,对雄浑刚健壮美的崇尚和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风尚,从而忽略了有唐一代对阴柔美的崇尚、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以及士人们对纤柔清秀女性形象的赞赏。其实,即使是在盛唐,总的崇尚虽在壮美,但亦有阴柔美的崇尚,唐代众多诗人选取柳这一极具柔美的意象入诗即可见出。可以说,壮美只是盛唐一时之风尚,而柔美才是贯穿唐代始终的,这是中华民族崇尚阴柔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所致。本文通
吴越文化与明代拟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甘露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越文化   小说创作   古代文学   明代拟话本   女性形象  
描述: 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中多半为吴越女子,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相貌柔美、体格娇小;聪明伶俐,文化素养颇高;心思细密、清雅;生性温柔,却柔中有刚.吴越女性形象是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地域特征以及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她们的观念倾向,突出的表现在价值观
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
作者: 田洁   来源: 新闻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红   张艺谋电影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他用红色构筑的野、中蓄刚、意象合一之美。
诗意的符号 理想的精灵——论郭沫若历史剧的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刘延年   刘少文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   伊甸园   诗意   女性形象塑造   郭沫若   安琪   符号   历史剧  
描述: 温柔的安琪儿低垂着头, 容光焕发,站在伊甸园的门口, 而好作乱的恶魔,脸色阴沉, 在地狱的深渊上邀游。
好雪片片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妇女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插图   外体   女性形象   线条  
描述: 好雪片片恰似你的温柔──黑白插图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一些线条,然而却分外体贴:婉转起伏之间,瞬间便成永远。恰似你的温柔,披一身柔美曲线!①技发当风②盛妆佳人③立尽黄昏④休闲风情⑤镜颜私语③娇俏低首好雪片片...
汉图像中的女性形象考察
作者: 范银花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像砖   汉代图像   绘画艺术   女性形象   画像石  
描述: 汉代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和职业范围很广泛,她们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活动的影踪。文章通过对汉代画像、画像砖中的女性图像的分析,探讨当时女性生活的实情状况。文章认为,汉代女性并非完全是男性的附庸,在社会生活中,她们仍拥有一定的自主话语权。
论晚清小说中新女性形象的演变
作者: 狄霞晨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女性   形象演变   新女性   晚清小说  
描述: 的《海上繁华梦》、钟心青的《新茶花》与海天独啸子的《女娲》,结合小说广告,来考察晚清小说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变迁。
日本平安文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点:以《源氏物语》为例
作者: 陈蓓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安时代   女性观点   《源氏物语》   女性  
描述: 日本在平安时代迎来了摄关政治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毫无人权可言。《源氏物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小说,成功塑造了平安时期众多出身、性格及境遇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围绕藤壶、紫姬、明姬、花散里和三公主,分析她们不同的性格及命运,总结出平安文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及作品所表达的女性观点。
小森阳一对夏目漱石的再阐释:以夏目漱石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为中心
作者: 孟庆枢   来源: 长江学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夏目漱石研究   小森阳一   女性形象  
描述: 经典由时代发展所创造,也随时间流逝而变化。在当代日本文学批评中,对夏目漱石这一经典作家代表作的重新阐释引人关注。小森阳一的夏目漱石再研究很有启发性,本文从他对漱作品女性形象及女性观切入,认为他的研究对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界、文学理论界亦有借鉴意义。
< 1 2 3 ... 9 10 11 ... 56 57 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