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艺术史的独特界面——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述评
作者: 丁宁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女性艺术家   意识形态   艺术史学   述评   西方女性主义   艺术史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性别  
描述: 一、引言 在西方的文化中,女性在学术方面的声音及其权威性向来是显得较为薄弱的。但是,长期以来,企盼女性在这方面崛起的强烈愿望却从未衰减过。譬如,在五百多年以前,女性思想家克里斯廷·德·比赞(Christine de Pizan)就曾声称要在“文人的领域”中建立一座女性自己的乌托邦城;大约两百多年以后,玛丽·阿斯特尔(Mary Astell)又倡议女性须建立起自己专属的学术社区,从而可以分享长期无以接近的知识的种种禁果;后来,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建议,要倡导一种新的、所谓“局外人”的社团,目的是使排除于男性
妇女运动
作者: 于晓丹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过程   意识形态   性别主义   牺牲品   社会理想主义   妇女运动   少数民族   舒尔曼   女权主义运动  
描述: 妇女运动[美]琼·迪迪安,于晓丹要想做煎蛋卷,你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打碎的鸡蛋,而是“被迫”去打碎它们的某个人:每一位革命者都被认定是懂得这一点的,每一位妇女也如此──她们无论占得或不占得合众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都是一个强有力的革命阶级。这一革命“阶...
向警予的妇运观
作者: 夏蓉   来源: 毛泽东思想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妇女解放   教育救国   中国妇女运动   知识妇女   女权运动   劳动妇女   女子解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向警予  
描述: 向警予的妇运观夏蓉今年9月3日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最早的杰出领袖向警予诞辰100周年。她毕生致力于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体现了我党早期妇女运动的正确思想。本文就向警予妇运观的发展轨迹,作一初步论述...
从解构到建构: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
作者: 陈龙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理论   理论渊源   解构主义   法国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者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   弗洛伊德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一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劲旅。因此,它既属于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m一译女权主义,随着文学批评的深入,为了与欧美早期的妇女运动的“女权”口号相区别,也为了表明女权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及内涵的丰富性,今多译作“女性主义”。)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属于多姿多彩的西方文艺美学,是其多种美学方法
从解构到建构(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
作者: 陈龙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理论   理论渊源   解构主义   法国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者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   弗洛伊德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一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劲旅。因此,它既属于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m一译女权主义,随着文学批评的深入,为了与欧美早期的妇女运动的“女权”口号相区别,也为了表明女权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及内涵的丰富性,今多译作“女性主义”。)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属于多姿多彩的西方文艺美学,是其多种美学方法、
试论“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作者: 赵力   来源: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妇女问题   社会主义   妇女解放运动   男女平等   中国妇女   妇女运动   文化运动   毛泽东   五四运动  
描述: 试论“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
作者: 王宁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女性同性恋   批评理论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理论   西方女权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女性   女性文学   女权主义运动  
描述: 讨论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的超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两者的比较具有跨越文化传统和语言界限的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意义;而运用(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则有着双向意义:对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及其现状,我们固然可以在中国文学的各种现象中窥见与其相象或相似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