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选择】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不同的选择一样的悲剧——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中女性形象解读
-
作者:
王慧
来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方方小说
悲剧命运
价值观
-
描述:
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以武汉的市井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尤其对女性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予以关照,揭示了女性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存于其间的女性心灵深处的困惑、痛苦与挣扎,从侧面反映了男权社会重压下的女性生存困境.
-
别有幽愁暗恨生:苔丝狄蒙娜与杜十娘形象比较
-
作者:
刘文珍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苔丝狄蒙娜
杜十娘
文化转型
-
描述:
相似的社会背景条件孕育着相似的审美观道德观,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的人文精神又各不相同。伟大的作品却以人物反映着相似社会背景中的大不同。本文对杜十娘和苔丝狄蒙娜两个完美而经典的东西方女性形象进行比较,试图对她们悲剧背后的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以揭示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
女性主义视角下秀拉的选择——读托妮·莫里森《秀拉》
-
作者:
洪源
来源:
时代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孤独
体验
自我
-
描述:
<秀拉>是美国当代文坛颇有声誉的著名黑人女性小说家托妮·莫里森于1973年创作的小说,主要描写了黑人女性被侮辱和损害的独特经历.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中的两住黑人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并结合黑人女性主义的相关视角,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及其对黑人女性生活的意义.
-
女性主义视角下秀拉的选择
-
作者:
洪源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孤独
体验
自我
-
描述:
《秀拉》是美国当代文坛颇有声誉的著名黑人女性小说家托妮·莫里森于1973年创作的小说,主要描写了黑人女性被侮辱和损害的独特经历。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中的两位黑人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并结合黑人女性主义的相关视角,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及其对黑人女性生活的意义。
-
无力的抗争,无奈的选择: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形象塑造
-
作者:
赵乐
来源: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择
《白鹿原》
田小蛾
抗争
-
描述:
田小娥是《白鹿原》中女性人物之一。在封建礼教和男权至上的夹缝中,田小娥为幸福、为爱情、为生存而不断地抗争,如用尿盆给郭举人泡枣,大胆向黑娃示爱、偷情、自由恋爱,面对压力为生存与鹿子霖的通奸、与白孝文的厮混及对鹿三的鬼魂附身,但在那混乱和复杂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抗争是软弱的、无力的。通过对小说中白灵及鹿家大儿媳妇与田小娥的对比分析,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但结局却大同小异,处于无奈的境地。
-
《汉宫秋》中王昭君形象浅析
-
作者:
黄秀雯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主
选择
王昭君
汉宫秋
女性主义
-
描述: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独放异彩。本文从三个方面即王昭君四次自主选择的内容、女性主义理论观点以及马致远创作背景进行分析。王昭君勇于选择并尊重自己的选择,其形象的刻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原因。
-
论芭斯谢芭的婚姻选择:《远离尘嚣》的一种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蔡娅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选择
独立
自由
婚姻
新女性
-
描述: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被认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之一。由于哈代对他自己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社会习俗进行了批评,破天荒地对婚姻制度的压迫性和传统性欲观展开批判,因而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他的作品重新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是哈代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属于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如今,这部小说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19世纪英国妇女的特征是忠诚顺从,纯洁禁欲。小说的女主角芭斯谢芭是一个独立、热爱自由、敢于追求爱情的年轻漂亮的女人。她对奥克和博尔
-
尴尬中的选择:维多利亚小说中下层中产阶级人物道德研究
-
作者:
汪沛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选择
尴尬
道德
维多利亚小说
下层中产阶级
-
描述:
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研究,无论在史学还是在文学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英国人这一历史时期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在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即英国意识形态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起承转合时期。在诸多转变中,本文将集中讨论英国社会在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风尚的变化。然而,道德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很难用一句话来明确的定义,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集中考察,在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和社会分级中的新型阶级,即下层中产阶级人物的道德状况,借以考察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状况及其变化。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为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