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跨越樊篱的对话——华裔美国女性文学中的跨种族婚姻
作者: 许旭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跨种族婚姻   多元文化   自我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三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中的跨种族婚姻主题进行分析。它们是伊迪丝•伊顿(笔名“水仙花”)的《一个嫁给中国人的白人女性的故事》(1912)、庄华的《逾越》(1968) 和谭恩美的《喜福会》(1989)。本文指出,美国华裔与美国白人之间的跨种族婚姻的发展,反映了美国华裔边缘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少数族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与主流社会展开身份协商的隐喻。通过此研究,期冀能够从跨种族婚姻的新角度解读以上三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尝试,亦能够从文
失笼的舞者
作者: 李静丽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漂泊   自我身份   主题   女性文学  
描述: 伴随着现代女权运动在全世界的高涨,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在女性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中,从历史的重压下浮出历史地表,以女性为审美创造主体,从女性本位出发,表现着明确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主题,在揭示女性个体和群体命运的同时,叙写着她们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肉体的漂泊走向更深层的精神漂泊的过程。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以英语世界的西方女性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的比较为契机,以两次女权浪潮影响下的中西方女性创作为例,分别论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以来两个历史阶段的中西方女性文学创作,进而探究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女性意识解读
作者: 陈志鹏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艺术   女性意识   自我身份   《莎菲女士的日记》   《达罗卫夫人》  
描述: “五四时期“之前,女人从来都处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特别是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欺凌,女性已异化为物。丁玲等一批女性作家的崛起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异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对女性命运悲剧的一种自我拯救。《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反传统观念,让女性掌握主动和选择权,挣脱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锁链,粉碎几千年来已经成型的男性话语机制。女性形象不再是被叙述,而是自述,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欲望投射的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独立于男性的性别群体而存在。伍尔夫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传统继承者,又是一个勇于探索的革新者。她的生活方式和作品都显示出女性
自我实现之旅——《他们眼望上苍》的黑人女性主义解析
作者: 李丽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身份   《他们眼望上苍》   美国黑人文学   黑人文化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描述: 美国黑人文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黑人艺术家创造出各种体裁的优秀作品,美国黑人文学正从边缘走向中心,走向主流文化。 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的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她的经典力作《他们眼望上苍》描述了黑人女性珍妮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创造了一个在白人及男性统治社会中寻求自我身份的黑人女性。在抗议文学风靡之年代,这种深入探索黑人女性内心世界并充分展示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