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中美战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魂断蓝桥》《乱世佳人》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为例
作者: 谭本龙   胡牧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十七年”   战争   女性形象  
描述: 中美战争电影风格殊异,其女性形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实践,分别代表了中美电影的个性化特征。好莱坞经典影片《魂断蓝桥》《乱世佳人》体现出美国电影在塑造女性,而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塑造英雄,同时中国电影在对待女性悲剧的处理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识。但中美电影都在价值整合中获得了自己存在的身份和民族的认同。
解读电影海报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作者: 李剑芳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海报   电影   中国女性形象  
描述: 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素瓦·特吕弗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电影是女性的艺术”。电影海报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种“真实”的女性人物性格、生活方式、追求目标的反映。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女性的善良坚韧,温柔自尊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西方电影中的光头女性形象
作者: 李长青   来源: 资治文摘(管理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光头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光头的女性形象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很多人乐于争论的问题,但是当今西方电影中的光头女性形象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银幕上。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探讨这些光头的女性形象,并找出光头形象对女性主义在追寻男女平等的电影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妻子是什么?”:从《克莱默夫妇》到《时尚女魔头》浅谈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
作者: 王瑾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克莱默夫妇   女性主义   时尚女魔头  
描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现艺术进入女性主义反思的视野,西方新女性主义政治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迅速联合,使女性主义电影及女性电影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对于美国
中国社会、影像镜鉴与性别:从《小城之春》、《爱情的牙齿》、《第三个人》谈起
作者: 张敬婕   来源: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   电影   个体角色   性别  
描述: 文章通过梳理三部华语电影中的社会话语形态、影像话语形态和性别话语形态,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呈现电影之外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如何与电影的内部制作机制、意识形态、内容与人物的塑造构成表现张力的。以期展现中国社会与华语电影性别互构的独特图景。
从女性服饰的变化看中国女导演电影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作者: 陈郦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电影   女性服饰   身体   女性主义  
描述: 一代一代的女性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彰显着不同的成就和意义,为女性主义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华丽篇章。现如今研究群体性电影,第六代电影,独立制片电影等等的电影中。都包括有女性导演。我的这篇论文将国内大部分
从生育图腾到生育恐惧:意大利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20世纪的人口转变
作者: 刘畅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人口转变   意大利   社会地位   恐惧   图腾   女性形象   生育  
描述: 本文结合二十世纪的两次人口转变,选择了意大利二战后的一些影片与今日意大利两位女导演的作品进行了对比,试图通过其中女性形象的转变来梳理意大利社会对女性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态度的转变与女性自身在今日意大利所面临的困境。
论女性形象的再现机制:对电影《时时刻刻》的文化解读
作者: 刘颖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意义理解   “再现”   弱势群体   《时时刻刻》   文化解读   文化研究语境   女性形象  
描述: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替他们."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用这句话来解释法国小农为什么会拥护拿破仑三世.以此来形容社会中弱势群体表达意愿的状况倒是再合适不过了.文中"代表"的法文"vertreten"即英文"representation",意为"代表"或"再现".文化研究一般从"再现"的意义理解这个概念,因为"代表"的真实意义就是"再现",没有完完全全的"代表",只有充满虚构与错误的"再现".女性主义在文化研究语境下得到展开,同样离不开这个关键词.
浅析女性主义的狭隘性
作者: 李欢   来源: 消费导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女性观   男女平等   美国影坛   女性解放运动   路易斯   女性形象   男人   女性主义   狭隘性  
描述: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影坛兴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那么究竟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电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瑞芳 表演艺术的最佳代言
作者: 何叶舟   来源: 世界电影之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   电影   爱国   表演艺术   观众   白杨   泉水   话剧   屈原   代表作  
描述: 代表作·1952年《南征北战》·1954年《三年》·1956年《家》《母亲》·1957年《凤凰之歌》·1958年《三八河边》·1959年《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1962年《李双双》·1976年《年青的一代》·1979年《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1982年《泉水叮咚》张瑞芳,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早在19岁时,张瑞芳就与白杨、舒绣文、秦怡并称为四大名旦,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光彩夺目。解放后张瑞芳加入上影厂,先后主演了《南征北战》,《李双双》、《家》、《泉水叮咚》、《大河奔流》等众多优秀影片,塑造了一个个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