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玛丽的知识:智性认知和道德原则
作者: 王淑芳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性认知   道德原则   《米德尔马契》   玛丽  
描述: 玛丽在《米德尔马契》中并不占据重要篇幅,却是三位女性人物中唯一一位在婚姻家庭和人生方面取得成功的女性。她在智性认知和道德原则方面的知识使她脱颖而出,成为独具特色的成功女性。
简·德万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刘浩波   来源: 短篇小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女权主义思想   德万   女性主体意识   形象分析   玛丽   种族关系   道德败坏   性压抑   男权主义  
描述: 一、引言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是父权制观念主导的男权社会,男性具有权威地位,而女性则被边缘化,只具有"他者"的身份,缺失作为"人"的存在。男性为控制女性而创造出一种"理想女性"文本形象,即女性除了甘愿接受社会赋予她们的家庭职责,又需保持不现实的贞洁、禁欲的状态,以自己的人生换取对"爱"的守候。由此出现在男性作者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大都表现为对立的两极,即"天使"与"魔鬼"。
透过“假面”的艺术真相——话剧《假面·玛丽莲》观后
作者: 朱夏君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假面   美貌   电影   艺术   真相   女性角色   话剧   玛丽  
描述: 突如其来的炎热炙烤着天津的海滨,一如这部即将在这里上演的话剧一般,让人的内心充斥着焦灼与期待。谁能错过呢?玛丽莲·梦露,一个让全世界都折服于其性感的美貌女子的名字。从1945年持续至1962年,在她
《到灯塔去》:女性、自我与生命归属
作者: 李静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到灯塔去》   女性视角   女性主义文学   伍尔芙   女性主义者   文学理论家   当代女性主义   玛丽   伊格尔顿   拉姆齐  
描述: 自我意识等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使其作品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和经典的文学研究范本。英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玛丽·伊格尔顿曾指出,伍尔芙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玛丽·亚登与莎剧中母亲形象的审美对称
作者: 张云军   来源: 新世纪剧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理查三世   兰克   冬天的故事   莎剧   《哈姆莱特》   科利奥兰纳斯   玛丽   乔特   人物形象  
描述: 在为数众多的莎剧人物形象中,母亲形象是较少为人关注的一类。认真搜索文本,我们会发现莎翁的戏剧中存在着许多血肉丰满、活灵活现、情态各异的母亲形象。关于这些母亲形象的原型出处和作家的灵感泉源,莎评家弗兰克·哈里斯认为:"莎士比亚剧本里面的许多女性人物
无处安放的自我
作者: 薛燕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剧   女性观   奥尼尔   爱恨交织   普利策奖   本我   非理性   玛丽   人物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一生致力于戏剧的创作和研究,创作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50多部作品。奥尼尔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在奥尼尔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也是精彩纷呈的。由于其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对母亲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影响着奥尼尔矛盾的女性观形成。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着一批反传统、非理性、疯狂甚至淫荡的"悍女"或"恶妇",同时他以满怀同情和理
英国 19 世纪女性文学创作中的童话策略研究
作者: 杨巧南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格魅力   雪莱   夏洛蒂·勃朗特   简·奥斯丁   文学创作   艾米莉·勃朗特   女性主体意识   玛丽   童话创作   安妮  
描述: 一、女性文学创作与童话英国女性文学创作兴起于18世纪,到了19世纪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女性文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三姐妹,玛丽·雪莱
论莱辛的新女性主义叙事艺术
作者: 曹月秋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女性主义   叙事艺术   女性视角   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作家   女性话语   振臂高呼   莱辛   玛丽   《金色笔记》  
描述: 莱辛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中充分表现了对女性自我构建和两性平等的追求。但是其作品又不同于传统女性文学作品,没有以往的振臂高呼,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这使得莱辛有别于传统女性作家,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她一直强调两性之间并非真正对立,不必刻意苛求语言上的平等,她不赞成激进女权主义者构建女性话语体系的主张。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观察女性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真实再现女性精神上的痛苦和迷茫,在同男性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我构建,完善并超越自我,对新女性主义进行了全面诠释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