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爱情】搜索到相关结果 581 条
-
《小城三月》与《厢房客人和妈妈》中女性人物命运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李妍彤
来源:
临沂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运
爱情
《小城三月》
《厢房客人和妈妈》
女性
-
描述:
爱情是不分国界的,许多国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乏相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通过以中国作家萧红的《小城三月》和韩国作家朱耀燮的《厢房客人和妈妈》为研究对象,比较两部小说的爱情悲剧
-
汤显祖对女性的尊重与赞美
-
作者:
李建军
来源: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情
至情
爱情
汤显祖
女性
-
描述:
文明的作家尊重女性,野蛮的作家则羞辱女性。汤显祖以同情的态度理解女性,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她们内心的痛苦,赞美她们美好的情感和德行。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曹雪芹等人的意识和创作,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也仍然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吸引力。
-
简析《飘》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
作者:
程心怡
来源: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飘
责任
爱情
女权
-
描述:
文学作品《飘》通过对主人公思嘉和其他女性人物的形象描写,塑造出了一个勇于承担生活责任、大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男权、对自己角色不断进行反思的女性群体形象,为推动二十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
爱情之于葛利高里的塑造
-
作者:
孙彬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葛利高里
静静的顿河
娜塔莉亚
爱情
阿克西妮亚
-
描述: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著名的哥萨克悲剧史诗。作者以哥萨克族人悲剧故事为主线,成功地反映了战争时期的客观革命史实。不仅如此,作品中的哥萨克形象的塑造,也是肖洛霍夫小说创作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在对葛利高里的性格塑造上,他与阿克西妮亚和娜塔莉亚之间的感情纠葛功不可没。本文以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女性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分析、三人之间的关系来剖析其对塑造葛利高里人物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
有限的反抗:从缄默到呼喊:爱碧与繁漪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刘婧
来源:
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繁漪
爱碧
爱情
女性
-
描述:
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榆树下的诱惑》中的爱碧和《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对两者外在形貌、精神特质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相似性的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尝试探究她们所具有的特殊性格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而得出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是自塑和他塑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她们反抗的有限性作出新的阐释。
-
从淑与简·爱的爱情模式来分析平民女子在西方社会中的命运
-
作者:
段汉武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淑
命运
简·爱
爱情
平民女子
-
描述:
文章通过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两位作家所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简·爱和淑的爱情观和爱情悲、喜剧式的结局进行的分析,阐明了两位作家不同的立场,评价了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差别.简·爱是勃朗特
-
再论安妮宝贝十年都市女性文学写作的后现代性
-
作者:
王帅利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裂
虚无
后现代
爱情
城市
-
描述:
安妮宝贝是90年代末至今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特别是年轻都市女性群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试图探求现代人心灵中的“空虚与黑暗”,为“个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和冷漠”寻找源头和出路。溯其源,她认为是由于现代都市物质化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选择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归属感的沦陷和信仰的迷失;面对这样的现代困境,安妮把眼光转向人对于情爱的向往和诉求,在这样的时代,“相爱”是否成为可能,具有“匮乏感”的我们是否能在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安妮通过书中一个个人物不断做着尝试和探求。本文使用了文本细读和
-
当爱成为往事:评严英秀小说《沦为朋友》
-
作者:
刘敬伟
慕芳
来源: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友情
严英秀
转换
爱情
知识女性
-
描述:
严英秀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意识深切关注知识女性的情感世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描摹特定时代下都市知识女性成长历程中爱情追寻的波折,作家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复杂苦闷的内心世界。这一文学表述展示出现代女性寻爱之旅的个体差异性及情感困境,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女性文学创作。
-
女性意识的多维张扬: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策略
-
作者:
毛正天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爱
女权主义
叙事
20世纪女性文学
爱情
-
描述:
20世纪女性文学对爱情有着唯美的永恒追求 ,催动着爱情“女神”的诞生 ,也在追求之中得不到理解而进入“私人化”空间进行性爱原欲的过度张扬 ,“女神”顿时回归为“女人”,而女权主义文学思潮始终伴随这一
-
从儿童文学作品看女性角色的转变
-
作者:
周俊男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友情
女性角色
亲情
爱情
儿童文学
-
描述:
、友情及爱情三个面向详细阐释,以期教师或家长引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角色的背后发掘其呈现的性别观与时代特征。
<
1
2
3
...
29
30
31
...
57
58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