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复仇因素看希斯克里夫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作者: 李晓玲   来源: 卷宗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仇恨   爱情   回归  
描述: 一部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湮没的杰出作品,被喻为"最奇特的小说”,它的魅力来源于男女主角刻骨铭心的爱情,向人们展示了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而造成的各种悲剧,其中小说里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由爱到恨、由复仇陷入对凯瑟琳无限的思念当中等心理变化,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人从善良到迷失人性,最后人性得以回归的过程。
浅谈日本古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读《蜻蛉日记》
作者: 金桂玲   来源: 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藤原道纲之母   爱情   女性文学  
描述: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女性文学盛行,特别像日记、随笔等带有自省精神的创作形式成为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从10世纪末期到11世纪中期,日本的女性文学创作异常活跃。特别是藤原道纲之母所创作的《蜻蛉日记》,被誉为日本女性日记文学的先驱。描写了其20余年的经历,表达了对丈夫的不满及追求自我意识的精神。
觉醒与困惑——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爱情抒写
作者: 樊青美   来源: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四"女性文学   觉醒   爱情   困惑  
描述: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时期。从历史纵向上看,它打破了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情怀,发出了步入社会、创造人生、追求爱情、人格独立的呼声,为中国的女性文学打开了道路,具有
女人三性:纵观池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徐芳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追求   自我意识   觉醒   爱情  
描述: 视角创作了大批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同是女性作家的池莉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出了女性对生活对社会的感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女性的生存中对爱情的追求与情感的定位,作为一个女人大多逃避不了做母亲的职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简·爱的成长
作者: 关山月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简·爱   爱情   女性主义  
描述: 的束缚与压迫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不满,同时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新知识女性的觉醒意识,即追求独立,平等,自由,爱情与幸福的强烈愿望和勇气。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作者: 易文敏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原因   爱情   分析思考  
描述: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是一个追求爱情而惨死在车轮之下的悲剧女性文学形象。就爱情而言,我认为幸福最重要的,得不到幸福,反而酿成悲剧的爱情是毫无意义的。安娜的爱情没有获得幸福,反而毁灭了自己和几个的家庭,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无辜的孩子。
寻找女性“自己的天空”
作者: 王敏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侃   女性意识   爱情   袁琼琼  
描述: 袁琼琼小说《自己的天空》的发表,成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专有名词。她的散文创作在观察社会心理和转型社会中的男女伦常,深入描写女性感情问题方面独有建树。散文《爱情二题》,从文本内容与风格
浅谈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爱情
作者: 刘渝西   来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   是不能忘记的》   道德   爱情  
描述: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抗争与屈从
作者: 沈玲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个性意识   爱情   女性文学  
描述: 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 ,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
《爵士乐》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宪宇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爱情   压迫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对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真实的再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苦难生活,将不同黑人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小说《爵士乐》发表于1992年,作者再次将故事置于哈莱姆时期的社会背景中,这一时期对美国白人意味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不断创新,享乐之风日盛。然而在这一时期对于美国黑人的生活境况来说,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以优美的文笔再现了美国历史上黑人由南到北、
< 1 2 3 4 5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