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爱与歧视——从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看郁达夫和川端康成的女性观
作者: 赵娟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文学评论   女性形象   中日小说  
描述: 本文从三个部分对郁达夫和川端康成的女性观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对郁达夫和川端康成两位作家的日记、自传、随笔等自叙性资料的分析,展示出他们对待女性的矛盾心理;然后结合他们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证实他们的这种态度,这主要从他们对女性官能的描写、对妓女(艺妓)的态度、对女性的物化、对女性的种种要求及女性在净化男性心理方面的作用等五个方面进行;最后从家庭、恋爱经历及时代、传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战争与命运的悲歌——“解冻”和“新时期”以来中苏战争小说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梁丽梅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中苏小说   战争文学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对中苏战争小说女性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苏战争小说中,尽管这些作品切入历史的角度各不相同,其所呈现的美学风格也各有差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将艺术视角对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境遇下人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在对人物命运和心灵世界的揭示中展现历史的本质真实,闪烁着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光芒。针对以往战争小说中女性形象是英雄主角的衬托,或者是视死如归、失去性别特征的准英雄形象,新时期有了变化:一是消解了过去的崇高主义和英雄主义,突出了女性在战争中的悲情的一面,表现了对战争中女性的人道主义关怀;二是
两个文学形象在不同存在境遇下抗争行为的分析
作者: 曾素芳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安娜   抗争行为   存在境遇   林黛玉  
描述: 林黛玉和安娜是中国和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两个反叛女性形象。她们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爱情与自由,最终又都以悲剧结束。比较林黛玉和安娜抗争行为的异同并分析存在境遇对其抗争行为的影响,以期给比较文学研究者一些启示。
耶利米的悲歌——论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与创作中的犹太意识
作者: 夏晟兰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茨威格   比较文学   犹太意识   耶利米悲歌   犹太人身份  
描述: 作为一位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又怀抱世界主义理想的犹太作家,茨威格无疑是独特的。命运之神曾经给予他无尽的创作才华,把他抛向成功的云端,然而随后又用战争、纳粹迫害等残酷手段将他贬入炼狱,让这个心灵格外敏感焦躁的人经历流亡、陷入孤独并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告别人生舞台。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作家所构成的双重身份不断迫使他痛苦地面对一切现在式或者即将成为现在式的人类悲剧。他曾经十分推崇的以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传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只能成为昔日的美好回忆。而早期只是由于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继承犹太
安娜与斯佳丽形象审美共性比较研究
作者: 张绍九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斯佳丽·奥哈拉   审美共性   安娜·卡列尼娜   比较文学   人物形象  
描述: 典型理论是复杂的理论问题,在诸多理解中,对典型具有独特审美价值这一特点的意见则较为一致。本论文在此把典型视为一种开放式和动态的概念,以母题分析方法、原型分析方法、心理学欲求分析方法和悲剧情绪理论作为典型分析方法的子部分,从典型的共时性、历史根源性、超时空性几个方面对安娜和斯佳丽形象作立体观照,突破共性与个性的平面思维方式,意在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阐释典型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内涵和理解其审美魅力生成规律。 安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斯佳丽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