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欲望】搜索到相关结果 177 条
-
我国80年代以来女性叙事文本中的女性身份叙事
-
作者:
顾晓玲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叛逆
欲望
女性身份
超性别书写
身份悬置
姐妹情谊
-
描述:
主体意识萌醒后对传统身份的一种矫枉过正的集体拆解;其次是肯定女性身体欲望,女性或情欲狂欢,或自恋自慰,或离情趋欲,
-
韩国电影女性形象四种“变脸”
-
作者:
聂伟
来源:
上海文汇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九十年代
韩国电影
欲望
观众
影片
爱情
国际电影节
作品
女性形象
女教师
-
描述:
韩国电影女性形象四种“变脸”
-
男色时代谁是主体
-
作者:
锡君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主体
层格
欲望
男色
操控
性别关系
商业机构
女性形象
性别观
并没有
-
描述:
男色时代谁是主体
-
被欲望“绑架”的女性形象:读《尘埃落定》
-
作者:
张婷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1998年
藏族作家
茅盾文学奖
欲望
《尘埃落定》
绑架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创作于1998年,藏族作家阿来也以这部作品成为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在这部作品中,阿来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以及淡淡的魔幻色彩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神秘藏地的大门,在那里我们领略了藏地的迤逦风光,也目睹了土司制度下人们的欲望与挣扎。
-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及其空间呈现
-
作者:
马楠楠
来源:
声屏世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世纪
男权社会
欲望
家庭伦理
两性
公共空间
性别建构
女性形象
电视剧
男性
-
描述: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不论在产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在两性性别建构方面仍然固守传统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成规,尤其表现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两性的空间呈现上,从男权秩序、男性欲望出发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使得"作为女人的女人依然是缺席的"。①在空间呈现上,将女性固置于客体和从
-
都市·欲望·救赎:—试论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敏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欲望
都市生活
邱华栋
生存处境
消费者
缺席状态
女性形象
都市女性
男性
都市小说
-
描述:
作为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家,邱华栋的作品多深入描绘都市中的欲望与消费,叙说在都市欲念横流的景观下,所有人做出的种种不同的选择。而在此背景下,邱华栋对都市中的女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都市女性的描摹
-
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困境:浅析欧里彼得斯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婧怡
来源:
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欲望
女性角色
悲剧
美狄亚
邪恶
欧里彼得斯
抗争
-
描述:
在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彼得斯现存的剧本中,有许多是就内战和家庭问题发表看法的。在这些作品——尤其是其家庭问题剧中,欧里彼得斯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第一个发现了女人,[1]是古代文学
-
从绚烂到荒芜
-
作者:
何子英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遇
喷嚏
生活
欲望
身体
荒芜
女性形象
男人
小说
生命力
-
描述:
中国的小孩子,大约从记事开始,就免不了要与"狐狸精"相遇,夜晚不睡觉的时候,老奶奶的小狐狸精故事一定是最好的催眠曲;若是小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大人们往往也会使出杀手锏":再不听话,小心屋后林子里的狐狸精来把你捉走!"这招保管马上
-
双重欲望下的牺牲品:《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
-
作者:
陈晓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文学
曹七巧
金钱
张爱玲
性变态
欲望
金锁记
主要表现
形象分析
女性形象
-
描述:
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另类"的"传奇"女作家,《金锁记》是她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张爱玲众多女性形象当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她完全颠覆了大多作品中温柔、贤惠、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而是给世人呈现了一个被金钱控制了的粗鲁、恶毒的坏女人形象。著名学者傅雷就说过《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应该被列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也将其定位于"中国从古
-
欲望的化身:新世纪批评视野中的城市文学审美形象阐释
-
作者:
赵双花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新世纪
城市文学
全球化
欲望
知识分子形象
女性写作
审美形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世纪以来,在不断加快的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作家们以特殊的方式反映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交往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享受,敏锐地注视着都市人在不断变动的城市生活中精神上的一喜一忧、一惊一颤,同时也警惕着在不断的洗牌中新的社会分层的形成所导致的身份区隔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人的精神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