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天堂》的女性主义神学解读
作者: 裴莎莎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天堂》   女性主义神学  
描述: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天堂》(1998)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本书讲述了居住在鲁比镇的九个黑人男子袭击附近修道院的故事。其中隐含了一条暗线:美国黑人为争取天堂般的前景所做的不懈的斗争。莫里森将焦点对准鲁比镇以及修道院中女性人物。作为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她们的言行、话语和追求与女性主义神学思想不谋而合。发轫于上个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神学,是对传统、实践、经文以及神学进行女性主义角度的诠释,旨在提高女性在教堂中担任神职以及在宗教权威中的地位,重新解读
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作者: 闫蕾蕾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双重化形象   狂欢行为   《所罗门之歌》   狂欢精神  
描述: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凭借其作品中意义深远的主题及独特的艺术造诣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坛。作为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被视为继《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之后非裔美国文学的第三座里程碑。这部小说充斥着丰富的狂欢化色彩,而俄国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研究这些狂欢化特征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视角。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颠覆了既定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将黑人文化和黑人言语平等地带入主流社会,使非裔美国角色在狂欢世界中得到暂时的和平和平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