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男权陷阱:卡森·麦卡勒斯三部小学中的雌雄同体女性形象
作者: 孙璐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雌雄同体   卡森·麦卡勒斯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与同时代的田纳西·威廉姆斯以及尤多拉·韦尔蒂等人均被列入美国传统南方作家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列。她在短暂50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0)、《黄金眼睛的映像》(1941)、《婚礼成员》(1946)、《没有指针的钟》(1960)、《伤心咖啡馆之歌》(1951),和一些其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孤独和精神的疏离是她的作品中最主要的主题。她尤其擅长刻画美国南方背景下女性的精神困境和性别困惑。雌雄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女性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本文将分享她
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作者: 刘玉婷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酷儿理论   女同性恋   性别身份   艾丽斯·沃克  
描述: 艾丽斯·沃克在1998年出版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探讨了女同性恋、性爱与灵魂、灵与肉的冲突等话题,被文学界评论为沃克最为色情的一部作品,同时也被不少学者误认为是一部为女同性恋摇旗呐喊的宣言书。本文拟运用酷儿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研究作品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积极意义。首先,本文从酷儿理论学家巴特勒的“表演”理论出发,通过质疑异性恋机制的基础: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固定关系来分析文本中的同性恋对异性恋的解构;并以福柯论证的性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为基本论点,探讨了这种同性之爱作为一种姐妹情谊被建构的
中英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差异
作者: 王月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判性话语分析   中广告   性别身份  
描述: 虽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大相径庭,但体现在汉英广告词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广告中,女性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而存在的单纯的审美对象,无法自由的表现自身的魅力与性格。在这些充满了性别差异的广告词里,女性论为了男性的陪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如何满足男人成为了其价值的体现。这些广告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存的价值理念,是对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的反映。另外,对于已深植于社会内层的,已经被定性的传统的男权文化,这些广告词也起到了传播、累积和巩固的作用,
性别身份的模糊和弱化:“建国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 刘彦华   来源: 岁月(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模糊   女性文学   性别身份   建国十七年   弱化  
描述: 建国十七年的女性文学普遍呈现出对女性社会身份的强调和认同,而对性别身份则有意模糊和弱化.本文从女性作品的内容描写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探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女性身份的焦虑与迷惘:读艾丽丝·门罗的《乞女》
作者: 谭敏   陶涛   来源: 译林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女性身份   焦虑   安大略   罗斯   作品   门罗   性别身份   西南部   女性人物  
描述: 在艾丽丝·门罗早期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经历往往就是她自身体验的投射:一个出身贫寒的乡下少女,以偏远的安大略西南部小镇为起点,怀揣梦想和抱负,一心勇往直前,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清楚目标是什么,所谓的坚强在迷惘中幻化为焦虑和失落。创作于1977年的中篇小说《乞女》(刊登于《译林》2011年第4期)正属于这一类的早期作
薇拉·凯瑟《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亚》中性别角色的颠覆
作者: 白杨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拓荒者   《啊     薇拉·凯瑟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我的安东尼亚》   性别角色  
描述: 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研究美国拓荒运动的女作家,她着力表现拓荒时代的典型人物,艺术风格舒缓清新,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她一生笔耕不辍,共发表了十二部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诸多散文、诗歌等,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国内外荣誉:普利策奖、美国妇女奖以及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学位。薇拉·凯瑟在她的小说中着重描写早期女性拓荒者的人格魅力,从美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发掘她所向往的精神美。在她众多作品中,奠定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的无疑是“内布拉斯加小说系列”,其中《啊,拓荒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