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试析《朗读者》中女性形象汉娜及其背后蕴藏的寓意
作者: 刘德璇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二战   德国   忏悔  
描述: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创作的小说《朗读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德国战后小说的风潮。它甚至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在不同国籍的人们心中建立起一道能够直面心灵的桥梁。汉娜,一名普通的电车售票员,背后却藏匿着令人咂舌的身份。虽然她从那场残酷到令人窒息的战争中存活了下来,但却不得不面对命运中安排的另一场生死审判。本文尝试从汉娜的形象入手,由浅入深地分析《朗读者》故事背后蕴藏的寓意。
罪与拯救——评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蔡信强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罪感   女性形象   《大浴女》   忏悔   自我救赎  
描述: 罪感成为笼罩在《大浴女》中一些女性形象的心理阴影,使她们的灵魂不得安宁。这种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是一种道德归罪。小说中的不同女性对罪有着不同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结果,正是通过她们之间的对比,我们发现只有主动承担罪责,进行不懈的反思与忏悔,自我才可能得以拯救。
从个人到众人的艰难跋涉:论靳以创作中的民粹倾向
作者: 石健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靳以   悖论   乌托邦   民粹主义   忏悔   惩治  
描述: 靳以在创作中具有浓厚的民粹倾向,但在追随大众化潮流的同时,又不乏悲观色彩浓厚的内在困惑。在抗战小说中塑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既具有巨大的乌托邦色彩,又伴有知识分子固有的忏悔意识。对人类的总体失望情绪及对其原罪的惩治欲望,构成了靳以独特的创作母题,也导致了其理想中民粹大厦的最终坍塌。
生命的凄苦悲歌——浅析90年代女性文学中“恶女人”形象
作者: 段纯洁   来源: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颠覆   自审   恶女人   复仇性暴力   忏悔  
描述: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其中不乏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而在长期的女性文学研究中,有一类人物形象因其恶声、丑名被评论家们忽略,本文以此类“恶女人”形象为研究对象,展现当代女性不为人知的一面,探讨她们的生命际遇,表达女性作家对此类人物形象的深刻思考。
救赎与忏悔:虹影小说的道德反省与宗教意识
作者: 王俊秋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赎   宗教意识   道德反省   虹影   中国文坛   海外华人作家   小说   忏悔  
描述: 虹影是近年来文坛比较走红的海外华人作家,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欧美、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具有相当影响,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她在大陆文坛却受到冷落,很少有人评价她,并给以合适的定位,这是一个令人有些迷惑不解的现象。人们对她的了解,更多的是由于文字官司和纠纷。其实,虹影在国外多年,仍然坚持华文写作,并多次获得比较重要的奖项。其创作一直与中国文坛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着自己的探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