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论电影《裂缝》中的女性心理畸变
作者: 朱婧文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女性   心理  
描述: 了“儿童的残忍本性”这一禁忌话题。本文从女性的视角,对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剖析其深刻的心理暗示与女性话语的建构,试论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心理畸变。
论鸣凤之死是一种必然
作者: 王涛   来源: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鸣凤   社会成因   传统文化   心理  
描述: 在巴金精心刻画的被损害与被侮辱的青年女性形象中,鸣凤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她美丽、聪明、善良、纯洁、无私,但终究无法跨越等级制度的高墙,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社会成因、传统文化、作者的叙事角度与艺术构思三方面探讨鸣凤的悲剧是一种必然。
焦虑、抗争、绝望——柔石小说中的母亲心理现象探析
作者: 周春英   来源: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柔石   母亲   心理  
描述: 的女性形象、知识分子形象、主题内涵感兴趣,而对其作品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甚少,本文针对这个不足作一些探讨。
中西女性作家心理及表征分析
作者: 张晓敏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征   趋同性   心理  
描述: 本文从平行研究角度分析萧红与曼斯菲尔德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异同。通过剖析中西方文化积淀、社会历史的异同,展示两位女性作家创作心理及表征的趋同性和差异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感幻灭感和死亡感以及作家的女性意识,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痛苦与焦灼。
浅谈女性心理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展现
作者: 马蜻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优势   女性   心理   油画  
描述: 在中国当代油画界,女性人物画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魅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价值和地位已经无可替代,并越发成为本土绘画领域的浩然大军。探究女性画家的作品不难发现,她们的成功与其身为女性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以几位当代女性油画家的作品为例,论述这一观点
他比女人更懂女人——初探白先勇小说女性意识
作者: 李琦   来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流   小说   女性   心理  
描述: 白先勇擅长从一个温婉的男性角度来剖析女性,他也精于细致打磨女性人物的心理.他笔下的女性人物,无论是达官贵妇,还是风尘女子,亦或是下等的劳役奴仆等等,均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人物个性.
男性不育的生理和社会层面:心理治疗效果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的综述
作者: Jane   RW   Fisher   Karin   Hammarberg   来源: 亚洲男性学杂志(英文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临床心理护理   辅助生殖技术   男性不育   心理  
描述: 目前,对于男性不育症心理学治疗的研究远不及对女性的研究。本文主要综合分析了当前男性不育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研究结果,同时讨论了这些研究结果对男性不育治疗方案和今后研究方向的启示。本文系统检索到73篇
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鸟瞰
作者: 董小玉   来源: 呼兰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   女性   心理  
描述: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创作有两个高峰时期,其 一是女性觉醒并争取女权的“五·四”时代,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 记》等为代表。其二是女性反归自身的八、九十年代,这也是女性文学最 接近本真的性别写作的阶段。本文将重点论述的是第一个高峰时期的三位 女性作家丁玲、张爱玲、萧红。
我国城市老年妇女的心理与调适
作者: 陈巧玲   来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年妇女   调适   心理  
描述: 以往的女性問題研究中,注意力在成年女性和青少年女性上,對老年婦女的研究相對較少。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的到來,對老年婦女這一脆弱群體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城市老齡化過程中老年婦女承受了人口迅速老化的後果,因此對當前城市老年婦女的心理的關注並提出心理疏導與調適有其特殊意義。
女性主义视角下高尔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艳红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高尔基   女性主义   心理  
描述: 高尔基刻画了一系列的俄国底层女性,在他前期的作品中女性大多懦弱、顺从、逆来顺受,在社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女权运动的产生发展和俄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高尔基后期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觉醒到最后的积极抵抗。她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桎梏,并积极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她们在社会中实现了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的人生价值。由于高尔基本人是男性作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因此导致了高尔基笔下的女性形象复杂化。本论文选取了高尔基的小说《因为烦闷而无聊》、《鲍列斯》、《母亲》作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