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镜花缘》中看清朝女子体育游戏的特点及意义
作者: 韩小菊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朝女子   《镜花缘》   女权主义   体育游戏  
描述: 《镜花缘》是一部对女性问题和女性命运进行探讨的优秀作品,充分彰显出作者超时代的性别意识,表达出作者对男女平等女权文明的渴望,塑造了具有叛逆特点的女性形象。本文重点对《镜花缘》中清朝女子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探讨。
托妮·莫里森《秀拉》生命之歌的谱写
作者: 刘俊杰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拉》   托妮·莫里森   女权主义  
描述: 其中的典型代表。《秀拉》这部小说描写了三个黑人女性的形象,在生活中顽强对命运抗争。作者通过描述黑人女性的反传统行为,表达一种女性崛起的意识,充分展现了女权主义,谱写了一曲激烈高昂的生命之歌。
解读《巴黎圣母院》里的女权主义
作者: 郭晓斌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斯梅拉尔达   巴黎圣母院   女权主义  
描述: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形象非常丰满,展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本文对小说主人公的言行、情节发展以及所发生故事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细致讨论,目的是深入挖掘这位叫做爱斯梅拉尔达的吉卜赛女郎内心深处的女权意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为读者刻画出一位努力追求爱情,不轻易向命运屈服,面对恶势力的迫害从不会低头的女性形象
近代报刊媒体中的女性“受虐”形象——以“张致和杀妻案”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赵秀丽   来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受虐”形象   女权主义   父权体制   《益世报》  
描述: "张致和杀妻案"是天津社会发生的性质恶劣的宠妾虐妻案之一。《益世报》对张赵氏受虐身死的报道引起了天津女界团体的强烈愤慨。"赵氏昭雪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案件的公开审理,宣传了"男女平权"的基本理念,推动了天津妇女运动的发展。张致和"罪重刑轻"的判决结果和最终逃脱惩罚的结局预示了脱离了社会政治实践,局限于上层知识女性的近代女权运动的失败。在父权制的文化统御之下,遭受虐待成为报纸媒体呈现的传统女性形象之一,这一形象反过来又强化了男性对女性形象的认可。因此,近代女权运动只有触动男权体制和男权文化的根本才能有所成效
从莎翁喜剧探伊丽莎白时期“解放”女性的两重性
作者: 赵艳砾   徐慧敏   来源: 参花(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两重性   莎士比亚喜剧   伊丽莎白时期  
描述: "解放女性"的两重性,窥探莎士比亚女权主义光环下思想的局限性。希望能从不一样的视角,深刻地剖析当时的卓越女性——一只脚搭上了"时代新女性"的列车,而另一只脚却在男权主义夹缝中挣扎。
“民国机制”与男性作家的“女权思想”——以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例
作者: 倪海燕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个叛逆的女性   女权主义   民国机制  
描述: 郭沫若在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中,塑造了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等反抗封建父权制度的女性形象,他称自己"对于妇女运动是赞成女权主义的"。事实上,他的"女权思想"充满了矛盾,更多是出自对于女性审美形象
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作者: 银盈   来源: 科学与财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简爱   自由平等  
描述: 《简爱》的问世曾轰动了十九世纪的文坛,是一部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小说,被称为英国文学史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敢于反抗压迫、要求独立自主、积极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
女德班,为哪般?
作者: 暂无 来源: 家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中国   现代化  
描述: 东莞蒙正女德班被查封让“女德”这个远离现代化社会很久的词汇重新浮出水面。经过近100年的文化运动和精神解放,“女权主义”在现今中国盛行已久,为何此时有了各式各样的女德班?精明果敢的女强人、自立自强的女汉子、温婉柔情的小娇羞、逆来顺受的贤妻良母,到底哪一种才是今天中国最受欢迎的女性形象?
《钢琴课》之女权主义解读
作者: 段婉宁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琴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电影  
描述: 电影《钢琴课》上映于1993年。导演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平,也是其最优秀的影片之一。简·坎平是一位以女性主义电影见长的电影导演,并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并在强化女性意识与推翻父权制领导下的文化体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轰动性的成功。内容上以钢琴为核心,但却依旧阐释着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由霍利亨特饰演女主人公的艾达六岁开始不说话,拒绝自我。钢琴成为她表露心声的一种方式。成人后,父亲把她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也恰巧使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
女人的悲剧:《麦克白》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 李建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人物形象   女权主义   《麦克白》  
描述: 世界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历久弥新,几个世纪以来吸引了无数文学批评家的驻足解读。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曾获得前人的多角度诠释。本文遂在此研究基础上,将视域加以扩展,运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麦克白》中的三个女性人物进行分析,以求读者能够对当时社会的两性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