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274 条
-
罅隙中的女性生存
-
作者:
纪元
来源:
学理论·中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寄居者
严歌苓
女性
-
描述:
作为新移民文学队伍中的一员,严歌苓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从《雌性的草地》到《少女小渔》,到后来的《扶桑》,再到《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严歌苓以其独特的女性
-
从“三言”看女性在婚姻中自主意识的觉醒
-
作者:
申前程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主意识
觉醒
三言
女性
-
描述:
冯梦龙的“三言”是明代众多通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百二十回中,相当数量的篇幅是取材于世俗社会中的爱情婚姻题材。在晚明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市民的自主意识增强了,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女性追求
-
从清风街到西京城:贾平凹小说女性“命名”与“都市认同”
-
作者:
王昱娟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都市认同
贾平凹
命名
女性
-
描述: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形象是"无名"的,体现在《秦腔》当中尤为明显。女性的"命名"在贾平凹的小说当中一方面与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美与丑"相关,另一方面与女性在乡村与城市中不同的社会身份
-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阿契贝《荒原蚁丘》小说人物比阿特丽丝形象浅析
-
作者:
李莉
来源:
非洲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洲女性
女性
男性中心主义
-
描述:
《荒原蚁丘》是当代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阿契贝的一篇重要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对比阿特丽丝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让世人对当代非洲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也回应了评论家们对阿契贝小说创作忽略非洲女性的指责。本文运用
-
在张文环小说里对女性人物的比喻表现
-
作者:
北见吉弘
来源:
真理大学人文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文环
比喻
台湾文学
女性
-
描述:
在张文环小说里对女性人物的比喻表现
-
战争·女性·性
-
作者:
吴玉珍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政治
性
战争
女性
-
描述:
本文意图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别的大背景中,追寻相隔半个世纪的两位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经历,旨在探寻处于第二性弱势地位的女性在战争中的地位及其莫测的命运。揭示出中国女性在外来侵略和本土男权政治的双重压迫下所经受的巨大牺牲与痛苦,从而思考女性真正的解放之路。
-
走不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王海鸰笔下女性精神困境分析
-
作者:
刘国钰
谢丰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意识
婚姻
女性
-
描述:
王海鸰作为"中国婚姻的第一写手"为我们贡献了一大批婚姻樊篱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尽管各自的婚姻之路不一,但中国传统意识的束缚,最终致使她们殊途同归——走向失败的婚姻。
-
《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命名方式及其象征含义
-
作者:
李冬鹏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含义
命名方式
女性
-
描述:
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擅长通过人物姓名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在《所罗门之歌》中她所选用的女性名字都别具匠心。她们的姓名反映了她们的个性,暗示出她们的命运,表明了她们在男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女性人物姓名成为表现作品主题、解读作品深层含义的关键。
-
缺席的中心 有力的在场——论《阿姆斯特丹》中女性的隐性力量
-
作者:
侯怡芬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框架转换
概念整合
女性
-
描述:
矛盾的整合最终催生了新的意义:死亡。所以,莫莉是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克莱夫和弗农之间故事展开的中心和悲剧的根源;而另一在场女主角罗斯则用其曼妙的语言赢得其丈夫与弗农之间的争斗,加速了弗农和克莱夫死亡悲剧的发生。这些让读者们意识到小说中女性人物的隐性力量。
-
“金陵十二钗”:浅析白先勇笔下的几个女主人公形象
-
作者:
付春霞
来源: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先勇
人物形象
小说
女性
-
描述:
白先勇①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塑造出一大批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1]。在他笔下既有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平民女性,又有苦苦挣扎的下层女性,更包括为他熟悉的上层贵族女性。仅是凭借这些女性的魅力,白先勇也足以享誉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了。
<
1
2
3
...
12
13
14
...
26
27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