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我”和“他们”—论严歌苓作品中异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意义
作者: 马阳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性形象   “他们”   雌性意识   男性想象   女性视角  
描述: 目前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长篇小说上。研究者们大多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出发,或者文艺理论如叙事学、“空间”理论入手剖析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和身份认同问题。然而对女性作家的研究一般都走入关注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一思维定势。而本文正是使用逆向思维,反观女性作家作品中设置和描述刻画出的男性形象,并考察这些男性形象与女性之间复杂的论文关系,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作家的女性观乃至人性观。研究女作家在文本中所展现出来的对男性的认知角度和评价标准,聚焦文本中的异性形象,考察这个“拥有更大主导性”的
由《半边天》节目形态构建的嬗变谈女性专访类主持人的特质
作者: 夏青   来源: 上海戏剧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半边天》   女性视角   形态构建   张越   女性专访  
描述: 1994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一档以女性人物为主角、女性视角看问题、服务于全国妇女的同时又得到男性普遍关注的电视栏目《半边天》。栏目从创办伊始至今已有十六年。作为一档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的日播
论海明威主要作品中反映出的性别意识
作者: 孙静静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性人物塑造   海明威   性别意识   性别研究  
描述: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和短篇故事。海明威以其简练、克制的“男性”写作风格,及描写男性的追求、生活哲学而著称于世。或许是因为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太深入人心的缘故,许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不会塑造女性人物,或者只善于塑造没有女性的男性形象。许多研究海明威的评论家,批评其对女性的追求与痛苦冷漠无睹,有些评论家甚至指控他对女性怀有敌意。然而,笔者在性别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仔细研究了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艺术特征,惊奇地发现
论葛水平的小说创作
作者: 关晓云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之本   民间立场   女性视角   葛水平   小说创作  
描述: 葛水平在文坛上的起步是从创作散文、诗歌和戏剧开始的,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真正引起文坛关注的是从2004年创作小说开始的。葛水平在小说的创作上虽还是新人,但她潜质巨大、出手不凡,2004年凭借中篇小说《喊山》引起文坛的关注,得到主流文学的认可,甚至有的评论家把2004年称为“葛水平年”,凭借《喊山》又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葛水平的小说,追求一种生活的本真化,并在这种本真化的过程中挖掘人性,这种人性深度的挖掘,是触摸正常人性的敏感所在,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所有活跃于山西文坛的作家中,葛
从感悟到建构
作者: 王迎春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长   女性视角   王安忆   女性文学   日常生活  
描述: 无论在中国当代庞大的作家行列中,还是在新时期异常活跃的女小说家群队里,王安忆都是一个优秀者。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野下探讨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在世界和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王安忆对中国古典时期、五四时期、五六十年代、新时期的女性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根据王安忆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三次转型,把她的小说创作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依次以王安忆每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为例,探讨了王安忆关于女性小说的创作手法、主题、演变及其流向。并把她与张爱玲和同时期的张洁、铁凝等女作家以及90年代以后的陈染和新生代的卫慧等女作家进行了
性别表演视域下历史的重构——《马丁·盖尔归来》中女性身份的重塑
作者: 张强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重塑   《令人难忘的审判》   女性视角   女性身份   性别表演   《马丁·盖尔归来》  
描述: 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人的性别身份是一种富于表演的行为,是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不断重复的结果。因此,身份不是本质属性,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马丁·盖尔归来》中,著名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对法律文献《令人难忘的审判》中记载的一桩发生在16世纪法国农村的历史事件进行重构,展现了一位在男权规范下不断重塑自身身份的女性形象,通过发掘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婚姻生活、欲望以及主体意识等被男性话语边缘化的内容。戴维斯揭示出一个重要命题:即使是在16世纪的法国乡村,严苛的父权制以及性别秩序也并非牢
从女性视角解读《战争与和平》中的海伦与娜塔莎的形象
作者: 杨四美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伦   女性视角   灵魂   肉体   娜塔莎   象牙女郎  
描述: 该论文选取了《战争与和平》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海伦和娜塔莎,一个被塑造成浪荡、追求感官刺激的堕落形象,一个则是贤妻良母、热衷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理想女性形象。论文首先分析了海伦被塑造成肉体化身的事实和原因,揭示背后隐藏的"托尔斯泰主义"的"灵魂"与"肉体"观念。接下来对作家笔下的理想女性—娜塔莎的形象进行分析,从十三岁、十六岁到结婚后的形象变化过程进行细致论述,展现出娜塔莎被男权文化牵制、驯服的完整过程,对这一形象塑造进行批判,指出娜塔莎实质纯粹是按男性希望来塑造出的"象牙女郎"。最后分析这两个人物
从女性视角解读《战争与和平》中的海伦与娜塔莎的形象
作者: 扬四美   来源: 北方文学(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伦   女性视角   灵魂   肉体   娜塔莎   象牙女郎  
描述: 该论文选取了《战争与和平》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一海伦和娜塔莎,一个被塑造成浪荡、追求感官刺激的堕落形象,一个则是贤妻良母、热衷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理想女性形象。论文首先分析了海伦被塑造成肉体化身的事实和原因,揭示背后隐藏的“托尔斯泰主义”的“灵魂”与“肉体”观念。接下来对作家笔下的理想女性一娜塔莎的形象进行分析,从十三岁、十六岁到结婚后的形象变化过程进行细致论述,展现出娜塔莎被男权文化牵制、驯服的完整过程,对这一形象塑造进行批判,指出娜塔莎实质纯粹是按男性希望来塑造出的“象牙女郎”。最后分析这两个人物
抗拒性阅读与女性批评的建构
作者: 吴笛   徐绛雪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视角   抗拒性阅读   性政治   性的角色   女性主义  
描述: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抗拒性阅读与女性批评的建构——评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
作者: 吴笛   徐绛雪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视角   抗拒性阅读   性政治   性的角色   女性主义  
描述: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 1 2 3 ... 16 17 18 ... 26 27 2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