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批评】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评
-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十七年”电影(1949—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女性在经历了长达几千年被忽视的痛苦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春天,成为了被表现、被关注和被书写的对象,她们一扫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悲惨、消极、弱小的性情,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在主流意识形态下承载了体现独立女性意识的表现功能,因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女性形象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类型化的艺术特色,通过分
-
对女性文学传统问题的再思考: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姿态
-
作者:
赵思奇
来源:
艺术广角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解构立场
文学传统
女性认同
-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从史的角度论证女性文学传统,为英美后世的女性主义者树立了典范。其后,肖瓦尔特等人沿着伍尔夫的脚步深入探索,分别提出独立的理论见解。事实上,传统总是为了适应特殊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当英美女性主义者们刻意地树立传统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父权制同盟的地位,削弱了女性主义全方位的颠覆力量;在这一点上,法国女性主义者们的解构立场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借鉴。
-
摆脱母亲的枷锁
-
作者:
蔡玲燕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爱尔兰天主教
史蒂芬
心理分析
乔伊斯
母子关系
-
描述:
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广受批评家们的关注,而主人公的母亲迪达勒斯夫人作为其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虽然在小说中的直接描述甚少,但是通过史蒂芬的复述可以窥见母亲在其心目中的分量。母亲是童年时期史蒂芬的精神依靠,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作为一名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其宗教理念也对史蒂芬影响颇深。迪达勒斯夫人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但是随着史蒂芬的成长,他却将母亲视为其追求艺术之路上的最大羁绊。本论文将探讨《肖像》中的母子关系对于主角史蒂芬的最后离开爱尔兰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母亲
-
文学批评有性别吗?:谈生活、文化与性别生成的关系
-
作者:
吕颖
来源:
朔方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
性别文化意识
生活经历
性别构成
批评家
批评主体
女性文化
女性形象
性别角色
-
描述:
对于文学批评活动而言,批评的主体就是批评家。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一书中,从广义上将批评主体概括为三类人,"公众的批评、专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①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批评主体主要是指专业的批